國際太空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ISS)由於體積龐大,軌道高度不高,所以當它透過某處上空時,可讓地表上的部分人們所見,距離較近且角度適合者,可看見亮度達-3等以上的緩慢移動亮點,1月14日透過臺灣上空的亮度達-3.7等,經過的時間以及觀賞位置不一,下圖所列出的ISS方位及時間是以臺北天文館為觀測點所計算而得的。

圖說:臺北天文館可見國際太空站飛掠
而當它從太陽或月亮前方透過時,在日面或月面的襯託下,可以看到ISS剪影透過日面或月面。由於ISS體積大小有限,所以每次ISS凌日或凌月發生時,在地球上只有很窄的區域能見到,下方預報圖中的藍色帶狀則是ISS凌月可見地帶,藍帶以外區域不可見。而每次凌日事件給予的星數(★)愈多者,表示ISS所見的視直徑相對於月面愈大,觀測條件愈好。
以下為透過 ISS TRANSIT FINDER 網站所獲得的ISS凌月預報:
凌月發生時間:1月14日17:58:07~17:58:34(自高雄楠梓區的起始時間至花蓮縣新城鄉的結束時間)
星數:本次的ISS凌月發生時,仰角為31度,當晚凌月時為眉月,容易觀察,凌月星數為★★★★。
ISS視直徑:~37.5″
凌月頻寬度:<4km
可見ISS凌日最長時間:~1.5秒
主要可見地區所經縣市:高雄、臺南、南投、花蓮等地。

更詳細的資料與經過地區地圖,可直接點選ISS TRANSIT FINDER 網站觀看。

此外,本次國際太空站在高雄至花蓮地區還有機會看見掩土星,取決於觀賞者的位置,土星的視直徑目前約為16″,即使含環亦只有37″,由於ISS及土星本身都非常小,本次的ISS又比土星略大,非常難以預測地面可見之處,只能預測與凌月區域再偏東一些,地面可見區域的寬度可能不到100公尺。(編輯/許晉翊)
※ 本文由萌芽機器人自動轉貼自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網站,並有透過程式自動轉換字串,內容僅供參考,若有任何錯誤之處還請見諒!
關於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又被稱為台北市立天文館或台北天文館,座落於臺灣臺北市士林區的臺北科學藝術園區內,隸屬於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創立於 1996 年 11 月 7 日,於 1997 年 7 月 20 日正式全面開放。其起源可追溯至臺灣的第一座天文教育機構,即「臺北市立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