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月球後,人類的下一個目的地是火星,對是否能快速、長距離的太空旅行提出了全新的挑戰。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宣佈,又一次成功測試了一種創新的火箭發動機,其推力足以讓我們到達火星。

圖說:已成功進行了251秒的引擎發動測試。(圖片來源:NASA)
在阿拉巴馬州的NASA馬歇爾太空飛行中心對原型旋轉引爆火箭引擎(RDRE)進行測試,創造了這項技術的新紀錄,在251秒內達到了25810牛頓(5800磅)的推力。這超過了2022年火箭發動機在近一分鐘內產生的17800牛頓推力。最終的目標是建立一個完全可重複使用的44000牛頓級火箭引擎,以改進傳統的液體火箭引擎。馬歇爾太空飛行中心負責RDRE專案的裝置工程師Thomas Teasley說道:「RDRE實現了設計效率的巨大飛躍」。
RDRE的革命性之處在於,它利用圍繞環形通道的持續爆炸,由燃料和氧氣混合提供動力,每次爆炸都會點燃燃料和氧氣。這項技術已經開發多年,自2020年以來一直在實驗室進行測試,但直到現在,科學家才證明它足夠穩定和易於管理,可以用於實際的火箭,把我們帶到太空。更重要的是,RDRE比傳統火箭引擎使用更少的推進劑燃料,其機械和構造更簡單。意味著進入太空變得更加便宜,並且更遠的飛行距離也成為可能。另外值得注意的是,NASA已使用3D列印技術來生產客製化的機器零件,這些零件的強度足以承受RDRE設計中涉及的極端高溫和壓力。
NASA 希望第一批太空人能夠在2030年代踏上火星。要到達火星並在火星上生存仍有很多障礙需要克服,但擁有高效能的推進方法有助於解決其中的一個障礙。(編譯/吳典諺)
資料來源:Science Alert
※ 本文由萌芽機器人自動轉貼自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網站,原始上版日期為 2024/01/03 11:59:00,並有透過程式自動轉換字串,內容僅供參考,若有任何錯誤之處還請見諒!
關於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又被稱為台北市立天文館或台北天文館,座落於臺灣臺北市士林區的臺北科學藝術園區內,隸屬於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創立於 1996 年 11 月 7 日,於 1997 年 7 月 20 日正式全面開放。其起源可追溯至臺灣的第一座天文教育機構,即「臺北市立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