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浪行星以創紀錄的速度成長
- 發現兩顆高度散射的脈衝星
- 業餘愛好者在遙遠星系發現超新星
- 研究人員解開太陽雨之謎
- 小紅點天體經常呈現出塊狀形態,其中一些具有活躍黑洞的特徵
流浪行星以創紀錄的速度成長 原文
圖說:Cha 1107-7626 插畫
圖片來源: ESO/L. Calçada/M. Kornmesser
- 天文學家在距離約 620 光年處發現一顆名為 Cha 1107-7626 的流浪行星,其質量約為木星的 5–10 倍,且不繞恆星執行,而是自由漂浮空間中。
- 這顆行星仍在形成階段,正從周圍的氣體與塵埃盤高速吞噬物質,其當前的吞噬速率高達 每秒 60 億噸,為目前對任何行星(包括流浪行星)觀測到的最快速率。
- 此次吞噬並非穩定持續,而是處於爆發性階段。研究團隊懷疑強磁場可能將物質導引朝行星集中,這種現象以前僅在恆星形成時觀測到。
- 在這次吞噬爆發期間,天文觀測也檢測出水蒸氣,顯示行星盤的化學組成發生變化,這是先前未曾在行星吞噬事件中見到的特徵。
- 此發現模糊了「行星 vs 恆星」的界線,暗示部分流浪行星的形成方式或與恆星相似,可能經歷類似恆星的早期成長階段。 未來透過更強大的望遠鏡(如 ESO 的超巨型望遠鏡 ELT)可能能發現更多類似物件,助於理解流浪行星的起源與形成機制。
發現兩顆高度散射的脈衝星 原文
- 天文學家利用 ASKAP (Australian SKA Pathfinde)在VAST 調查中發現了兩顆高度散射脈衝星:PSR J1646-4451 與 PSR J1837-0616,後續以 Parkes 電波望遠鏡確認其性質。
- 脈衝星PSR J1646-4451和PSR J1837-0616的散射指數分別為3.28和3.1,使它們躋身迄今已知的五顆散射最強的脈衝星之列。
- PSR J1646-4451 的自轉週期約 217 毫秒,年齡約 160 萬年,距離約 3.1 萬光年。
- PSR J1837-0616 自轉週期約 118 毫秒,年齡約 44.7 萬年,距離約 2.86 萬光年。
- 研究指出,利用圓極化 的影像方法可以在電波連續體中識別高度散射的脈衝星,對未來在銀河面中搜尋被散射掩蔽的脈衝星有潛力。
業餘愛好者在遙遠星系發現超新星 原文
- 業餘天文愛好者 Filipp Romanov 利用遠端望遠鏡 iTelescope T59 觀測到一顆新超新星,後經光譜確認為 Ia 型,紅移約 z \= 0.159。
- 該超新星被命名為 AT 2025umq(也稱 PSN J00481888+0759006),位於星系 SDSS J004819.14+075856.8。
- 發現過程是 Romanov 對比多張 300 秒曝光影像,注意到一個在既有影像中沒有出現的微弱天體(約 20 等星等),並進一步驗證位置與明亮度。
- 向國際天文聯合會(IAU)的瞬變源命名系統(TNS)提交報告後,進行備用觀測以取得光譜資料。透過 Liverpool Telescope 的觀測,確認其為正在衰減的 Ia 型超新星。
- 此案例展現業餘觀測者若善用遠端望遠鏡、精準比對與資料提交流程,也能在偏遠星系中成功發現天文事件,對普及天文發現具有示範意義。
研究人員解開太陽雨之謎 原文
- 在太陽閃焰期間,科學家長期難以解釋太陽「降雨」(即較冷、密度高的電漿從日冕墜回太陽表面)如何能夠在短時間內形成。
- 研究團隊發現,允許元素豐度(如鐵)隨時間變化而非假設恆定,可使數值模型與觀測結果一致,成功重現迅速形成降雨的過程。
- 舊有模型假設日冕中元素分佈在空間與時間上不變,因此無法解釋降雨在閃焰中快速出現的現象。新模型顯示元素豐度變化對形成過程有關鍵影響。
小紅點天體經常呈現出塊狀形態,其中一些具有活躍黑洞的特徵 原文
- 「Little Red Dots」(LRDs)是由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 在深空調查中發現的一群緊緻、紅色星系或天體。
- 研究團隊分析了 99 顆 LRD,發現約 30% 在紫外波段顯示出塊狀、不規則或擾動的結構,而非在可見光中觀察到的點狀形態。
- 在這些有複雜結構的 LRD 中,有些顯示出活躍超大質量黑洞(AGN)的特徵,如氣體以每秒數千公里速度運動的譜線指紋。
- 其他 LRD 則主要由恆星形成活動主導,顯示 LRD 家族內部具有多樣性。
- 研究認為星系互動、合併可能是引發 LRD 階段的關鍵機制,有助於解釋年輕宇宙中黑洞與星系共同成長的過程。
※ 本文由萌芽機器人自動轉貼自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網站,原始上版日期為 2025-10-03T08:00:00,並有透過程式自動轉換字串,內容僅供參考,若有任何錯誤之處還請見諒!
關於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又被稱為台北市立天文館或台北天文館,座落於臺灣臺北市士林區的臺北科學藝術園區內,隸屬於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創立於 1996 年 11 月 7 日,於 1997 年 7 月 20 日正式全面開放。其起源可追溯至臺灣的第一座天文教育機構,即「臺北市立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