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空颶風真實存在,其破壞力超乎預期
- 地球自轉神秘加速,8月5日將成為有記錄以來最短的日子之一
- 迦納的珍貴寶藏隕石坑
- 中子星的旅程
- 原初黑洞是否在大霹靂後幫助宇宙首批恆星形成
太空颶風真實存在,其破壞力超乎預期 原文
圖說:太空颶風可以震動地球磁場
圖片來源:rakchai via Getty Images
- 太空颶風是地球極地上空的電磁風暴,由電漿組成,呈現巨大螺旋形態,中心平靜,類似地球颶風。2014年首次觀測,顯示其為活躍的電磁風暴。
- 即使在太陽活動平靜時期,太空颶風也能擾亂地球磁場,影響GPS訊號,導致定位精度下降(如2014年事件中,GPS衛星訊號閃爍指數達0.81)。
- 不同於典型地磁風暴需太陽風暴觸發,太空颶風可在太陽風平靜、星際磁場北向時形成,顯示其更常見且不易被傳統監測發現。
- 太空颶風可能幹擾衛星通訊、導航系統,並增加低軌道衛星和太空垃圾的阻力,影響其軌道穩定性。
- 太空颶風是新發現的太空天氣現象,其頻繁出現與潛在幹擾力促使科學家重新評估太空天氣預報方式,以保護衛星與通訊裝置。
地球自轉神秘加速,8月5日將成為有記錄以來最短的日子之一 原文
- 近期地球自轉速度加快,導致每天時間略短於24小時(86,400秒)。2025年8月5日預計比標準時間短1.25毫秒,為今年最短日子之一。
- 自1973年有記錄以來,地球自轉長期趨緩,但近年(尤其2020年起)加速,2024年7月5日創下最短日紀錄,僅短1.66毫秒。
- 科學家對加速原因無明確結論,推測可能與月球引力、地球液態核心運動或全球暖化有關。月球軌道遠離赤道時,會使地球自轉略快。
- 雖然毫秒級變化對日常生活無感,但對依賴精準計時的系統(如GPS)有潛在影響。若趨勢持續,2029年可能需引入「負閏秒」,為史上首次。
- 其他的短日包括2025年7月9日(短1.23毫秒)、7月22日(短1.36毫秒),顯示地球自轉變化頻繁。
迦納的珍貴寶藏隕石坑 原文
- 位於迦納阿散蒂金礦帶的波蘇姆維隕石坑是全球儲存最完好的年輕隕石坑之一,約107萬年歷史,是迦納唯一內陸天然湖泊所在地,為國際地質科學聯盟認定的地質遺產。
- 全球僅190個確認隕石坑,非洲僅20個,波蘇姆維隕石坑因其儲存完好,提供撞擊過程、氣候歷史及行星演化的相關研究,可幫助瞭解火星與金星的隕石坑如何形成。
- 2019至2025年研究顯示,非法採礦(尤其是金礦)威脅隕石坑的永續性。採礦使用有毒化學物質如汞和氰化物,及河道疏浚,造成嚴重環境破壞。
- 波蘇姆維隕石坑兼具科學、文化與經濟價值,但面臨非法採礦威脅,亟需保護以維繫其獨特性。
中子星的旅程 原文
- 研究團隊利用錢卓X射線望遠鏡,歷經15年(2009-2024)追蹤超新星遺跡G18.9–1.1中的中子星,測得其自行速度為每年24.7毫角秒,顯示其以高速(約數百公里/秒)穿越太空。
- 中子星因核心崩塌超新星爆炸獲得「踢力」,使其偏離遺跡中心。研究追溯中子星軌跡,發現其出生位置與遺跡中心偏移數角秒,顯示爆炸不對稱性影響踢力。
- 測量需精確校正背景星體運動,研究使用蓋亞太空望遠鏡資料統一參考框架,克服距離不確定性,推算中子星橫向速度範圍。
- 此速度測量有助理解超新星爆炸如何賦予中子星高速,揭示爆炸機制與中子星形成過程。未來高解析度X射線儀器將進一步追蹤更多中子星軌跡。
原初黑洞是否在大霹靂後幫助宇宙首批恆星形成 原文
- 研究顯示,大爆炸後形成的原初黑洞可能在宇宙黎明時期促進首批恆星(第三星族,Pop III)形成,原初黑洞作為引力中心加速氣體與暗物質聚集,推動小型星系與恆星誕生。
- 模擬顯示,若原初黑洞質量約為太陽的1000至1萬倍,能有效促進恆星形成;若質量過小(低於太陽100倍),則因引力產生的潮汐力加熱氣體雲,抑制恆星誕生。
- 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觀測到宇宙早期意外快速形成的星系,可能與原初黑洞加速物質聚集有關,挑戰傳統恆星形成時間表。
- 原初黑洞被視為暗物質的潛在候選者,其存在與否影響早期宇宙結構形成。研究排除部分質量範圍的黑洞作為暗物質主要成分的可能性。
- 若JWST或其他望遠鏡發現宇宙早期即有星系或恆星形成,將支援原初黑洞促進宇宙結構形成的理論。
※ 本文由萌芽機器人自動轉貼自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網站,原始上版日期為 2025-08-05T10:34:00,並有透過程式自動轉換字串,內容僅供參考,若有任何錯誤之處還請見諒!
關於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又被稱為台北市立天文館或台北天文館,座落於臺灣臺北市士林區的臺北科學藝術園區內,隸屬於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創立於 1996 年 11 月 7 日,於 1997 年 7 月 20 日正式全面開放。其起源可追溯至臺灣的第一座天文教育機構,即「臺北市立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