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RISM 衛星繪製了銀河系星際介質中硫的分佈
- 應用AI可以快速確定雙星系統的特性
- 冷棕矮星WISE 1738
- 最亮的伽馬射線暴暗示宇宙噴流的多層結構
- JWST在早期宇宙中發現了大量低質量黑洞
XRISM 衛星繪製了銀河系星際介質中硫的分佈 原文
圖說:圖中心為X 射線雙星 4U 1630–472
圖片來源:DSS/DECaPS/eRosita/NASA
- 由日本領導的X射線成像與光譜學任務(X-ray Imaging and Spectroscopy Mission, XRISM)衛星,利用X射線光譜技術,首次直接測量銀河系星際介質中硫的氣態與固態形式,提供了恆星之間硫元素分佈的統計。
- 研究團隊使用XRISM的Resolve儀器,分析兩個X射線雙星系統(GX 340+0及4U 1630-472)的X射線能量,發現硫的氣態及固態化合物存在於星際介質中。
- 硫是地球上細胞功能的重要元素,但其宇宙分佈尚不明確。XRISM的高解析度與靈敏度有助於探測硫的氣固態轉換,揭示其在星際中的化學狀態與分佈。
- 研究顯示,硫可能以鐵硫化合物形式凝結於分子雲中,透過隕石傳播,影響宇宙化學演化。
應用AI可以快速確定雙星系統的特性 原文
- 雙星系統由兩顆恆星繞共同質心執行,透過克卜勒第三定律可測量系統總質量,但恆星半徑等屬性難以直接獲取,需依賴複雜的物理模型計算。
- 研究團隊開發深度學習神經網路,取代傳統耗時數週的超級電腦物理模型,僅需數分鐘即可計算雙星系統的基本屬性(如質量、半徑、溫度、光度)。
- 研究團隊生成數億種假設雙星引數組合資料庫,訓練神經網路對映觀測資料與預測結果,研究成果顯示AI模型與傳統物理模型結果高度一致,具廣泛應用潛力,計算時間從數週縮減至數分鐘,效率提升百萬倍。
- 此AI方法不僅適用於雙星系統,也可推廣至其他複雜物理模型,如氣象預報等,加速大規模資料處理與天文研究。
- 快速分析雙星系統有助於理解恆星演化與星系結構,促進對宇宙大尺度結構的認識。
冷棕矮星 WISE 1738 原文
- 研究團隊利用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哈伯太空望遠鏡(HST)及雙子座天文臺觀測冷棕矮星 WISE 1738(WISEPA J173835.52+273258.9)。
- 研究顯示WISE1738距離地球約23.9光年,半徑約為木星半徑的1.14倍,質量約為木星質量的13倍,表面溫度約為402K,屬於冷棕矮星,自轉週期約6小時。
- 觀測還顯示 WISE 1738 大氣層由於垂直混合而導致該物體大氣中化學不平衡現象,並確定了碳氧豐度比和金屬豐度。 這些觀測提供了棕矮星大氣組成與動態的關鍵資訊,有助於理解棕矮星與巨型氣態行星的特性,增進對行星形成與演化的認識。
最亮的伽馬射線暴暗示宇宙噴流的多層結構 原文
- 2022年10月9日,國際CTAO LST聯盟觀測到史上最亮的伽馬射線暴GRB 221009A,被稱為「史上最亮」(BOAT)。
- 研究團隊利用位於西班牙的大型同步輻射望遠鏡(LST-1),研究團隊發現伽馬射線通量超標,遠超預期。
- 研究顯示伽馬射線暴具有多層結構化噴流模型,而非簡單的「頂帽」型噴流,揭示宇宙噴流形成的複雜性。
- GRB 221009A提供研究高能宇宙現象的獨特機會,幫助天文學家探索黑洞形成及物質噴射機制,挑戰現有模型。
JWST 在早期宇宙中發現了大量低質量黑洞 原文
- 研究團隊研究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JADES計畫所釋出的第三批資料,發現早期宇宙(高紅移)中存在大量低質量黑洞,質量約為太陽的百萬倍,挑戰以往認為早期宇宙僅有大質量黑洞的認知。
- 研究團隊分析600個遙遠星系的光譜資料,排除已知活躍星系核(AGN)後,透過堆疊不同光譜影像增強亮度,確認這些低質量黑洞的存在。
- 研究顯示,這些低質量黑洞與宿主星系的質量關係符合預期,暗示許多星系在黑洞大幅成長前已形成,挑戰「黑洞優先」星系演化模型。
- JWST的高靈敏度紅外觀測能力,使科學家能探測到過去難以觀測的低質量黑洞,提供了早期宇宙黑洞形成與星系演化的新證據。
- 隨著JWST持續釋出資料,未來研究將進一步揭示低質量黑洞的形成路徑及其對宇宙結構演化的影響,為理解現代宇宙的形成提供更多線索。
※ 本文由萌芽機器人自動轉貼自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網站,原始上版日期為 2025-07-24T13:53:00,並有透過程式自動轉換字串,內容僅供參考,若有任何錯誤之處還請見諒!
關於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又被稱為台北市立天文館或台北天文館,座落於臺灣臺北市士林區的臺北科學藝術園區內,隸屬於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創立於 1996 年 11 月 7 日,於 1997 年 7 月 20 日正式全面開放。其起源可追溯至臺灣的第一座天文教育機構,即「臺北市立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