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顆潛在宜居行星位於 L98-59 附近
- 在木星北極上方檢測到新型別電漿波
- V1298 Tau b 行星大氣金屬貧乏且內部炎熱
- 天文學家觀測到潮汐擾動事件 AT2018hyz 的無線電波快速增亮
- 南極隔離對腦部的影響
第五顆潛在宜居行星位於 L98-59 附近 原文
圖說:這項研究利用兩臺地面望遠鏡的資料(甚大望遠鏡 、ESO 3.6 米望遠鏡及 HARPS 儀器)以及兩臺太空望遠鏡(TESS 和 JWST)。.
圖片來源:NASA
- 團隊發現L 98-59系統中存在第五顆行星,被命名為 L 98-59 f,位於紅矮星(距離地球35光年)的宜居帶內,其條件可能允許液態水存在,這是科學家發現的第五顆潛在宜居行星。
- L 98-59為小型紅矮星,擁有五顆類地行星,包括一顆亞地球、「水世界」行星及可能有火山活動的行星。所有行星軌道緊密,距離母恆星僅為水星至太陽的五分之一。
- 團隊利用NASA的TESS太空望遠鏡、ESO的HARPS和ESPRESSO光譜儀及JWST的資料,結合徑向速度分析技術,精確測量行星大小與質量。
- 此發現凸顯低質量恆星周圍宜居行星的多樣性,L 98-59成為研究類地行星的理想目標,未來將始用JWST進行後續大氣觀測,探索系統中行星的組成及潛在生命跡象。
在木星北極上方檢測到新型別電漿波 原文
- NASA的朱諾號太空船在木星北極上方觀測到一種前所未見的電漿波,挑戰現有行星磁層理論,顯示木星強大磁場與低密度電漿的獨特互動作用。
- 傳統電漿物理認為,朗繆爾波(Langmuir waves)沿磁力線振盪,頻率高於離子迴旋頻率;阿爾芬波(Alfvén waves)則垂直於磁力線,頻率低於離子迴旋頻率。Juno資料顯示,木星北極的電漿波頻率低於離子迴旋頻率,阿爾芬波可轉變為朗繆爾波,形成「阿爾芬-朗繆爾波」。
- 研究發現木星高緯度磁層的低密度環境中,強磁場(約地球40倍)導致電漿頻率異常低,促成兩種波的同步振盪及轉化。
- 此發現揭示木星極區電漿行為的獨特性,增進對木星極光及磁層動態的理解。
V1298 Tau b 行星大氣金屬貧乏且內部炎熱 原文
- V1298 Tau b 行星是一顆原始亞海王星(proto-sub-Neptune),年齡約20百萬年,研究團隊利用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觀測,發現異常透明且有膨脹的大氣。
- V1298 Tau b大氣金屬含量極低,甲烷含量低於預期100倍,顯示內部高溫和強烈的大氣垂直混合,挑戰傳統行星演化模型。
- V1298 Tau b 的大氣層比以前所觀察到的亞海王星要清澈得多,但金屬含量更貧乏,內部溫度也更高,這表示其仍在進行演化過程,這顆行星的大氣成分可能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改變。
- 這些發現挑戰了我們對亞海王星行星如何形成和演化的理解,未來研究團隊計畫進一步觀測年輕系外行星,探討大氣如何隨時間而演化。
天文學家觀測到潮汐擾動事件 AT2018hyz 的無線電波快速增亮 原文
- 研究團隊利用全球多座望遠鏡觀測到名為AT2018hyz的潮汐破壞事件(TDE),距離地球約6.65億光年,發現其無線電波快速增亮,峰值光度達超越先前非相對論性TDE。
- AT2018hyz事件由一顆恆星被超大質量黑洞撕裂所引發,資料表明 AT2018hyz 的發射峰值頻率相對穩定,峰值通量密度的增加主導了該源的演化。
- AT2018hyz 的無線電波迅速上升的起源,有球形流出或相對論射流兩種可能假設。
*
南極隔離對腦部的影響 原文
- 研究團隊在南極康考迪亞站進行研究,探討長期隔離對腦部結構的影響,模擬太空任務中的心理與環境壓力。
- 在南極過冬的25名隊員(2015及2016年)腦部灰質體積在任務後立即減少,影響海馬迴、蒼白球及丘腦,涉及記憶與空間處理功能。腦室體積增加,顯示腦組織壓縮。
- 任務結束五個月後,海馬迴與蒼白球的灰質體積恢復至基準水平,但丘腦體積持續減少,顯示長期影響。
- 較長的睡眠時間與較高的睡眠效率對腦部健康的保護作用,劇烈運動也有助於減緩腦部變化。
- 研究揭示隔離、限制運動及睡眠中斷對腦部的短期與長期影響,有助於未來深空任務的太空人健康管理。
※ 本文由萌芽機器人自動轉貼自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網站,原始上版日期為 2025-07-23T09:57:00,並有透過程式自動轉換字串,內容僅供參考,若有任何錯誤之處還請見諒!
關於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又被稱為台北市立天文館或台北天文館,座落於臺灣臺北市士林區的臺北科學藝術園區內,隸屬於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創立於 1996 年 11 月 7 日,於 1997 年 7 月 20 日正式全面開放。其起源可追溯至臺灣的第一座天文教育機構,即「臺北市立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