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8月登場的英仙座流星雨,是北半球三大流星雨之一,將於8月12日達到極大期,估計每小時天頂流星出現率(Zenithal Hourly Rate,簡稱ZHR)約為100。流星雨的輻射點將於當日晚間20時30分自東北方地平線升起,並在約45分鐘後即進入流星雨最活躍時段,持續至隔日天亮前均為最佳觀測時機。不過月相接近虧凸月的月球也將在同一時刻自東方升起,至日出前仍高懸夜空。明亮月光將使得較黯淡的流星難以辨識,可觀測的流星數量也會減少。
由斯威夫特・塔特爾彗星(109P/Swift-Tuttle)釋放出流星體碎屑形成的英仙座流星雨,流星速度快,且偶有機會可見留下殘存煙痕的明亮火流星。建議有意觀測的民眾,可選擇視野開闊、光害低的地點,並背對月球方向觀察,仍有機會目睹劃過夜空的明亮流星。(編輯/蔡承穎)

圖說:今年英仙座流星雨雖受月光影響,但或仍有機會看見明亮的流星。
※ 本文由萌芽機器人自動轉貼自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網站,並有透過程式自動轉換字串,內容僅供參考,若有任何錯誤之處還請見諒!
關於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又被稱為台北市立天文館或台北天文館,座落於臺灣臺北市士林區的臺北科學藝術園區內,隸屬於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創立於 1996 年 11 月 7 日,於 1997 年 7 月 20 日正式全面開放。其起源可追溯至臺灣的第一座天文教育機構,即「臺北市立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