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質量棕矮星自成一類?
- Voorwerp星系的噴流回饋
- 天王星的溫度高於預期
- 瞭解大氣逃逸以找到另一個地球
- 名為「無限」的星系中發現黑洞誕生的直接證據
低質量棕矮星自成一類? 原文
圖說:低質量褐矮星屬於自己的類別?
圖片來源:AASNOVA.org
- 研究團隊使用 JWST 的近紅外線相機研究星團 IC 348,在星團的年輕恆星群中搜尋棕矮星(質量小於恆星但大於大多數行星的物體),並發現了多個質量僅為木星質量兩倍的候選者。
- JWST 光譜觀測證實了這些物體的質量為迄今為止已知的質量最低的棕矮星。
- 新發現的棕矮星光譜還顯示出碳氫化合物分子的證據,而這些分子的細節尚不清楚,科學家提出具有這種化學特徵的低質量棕矮星應該被歸類為一個新的光譜類別“H”(代表“碳氫化合物”)。
- 研究還發現了其中兩顆棕矮星周圍存在拱星盤的跡象,這表明它們可能具備形成並孕育行星的能力。
Voorwerp星系的噴流回饋 原文
- Voorwerp星系是一類特殊的電波星系,以其電離氣體雲和活躍星系核(AGN)的發射線特徵聞名。其中NGC 5972以其獨特的螺旋電離氣體結構和AGN活動而引人注目。
- 研究團隊結合多波段觀測,使用甚大望遠鏡(VLT)、巨型米波電波望遠鏡(GMRT)和甚大陣列(VLA),繪製NGC 5972電離氣體的結構與動態圖,探索電波噴流與星際介質的互動作用。
- 觀測顯示NGC 5972的電離氣體呈現拉長的螺旋結構,內部噴流連線到外部電波瓣,可能是長期AGN活動的結果,反映出噴流對星際介質的塑造作用。
- 研究團隊研究噴流如何影響星際介質,揭示AGN反饋的物理與運動特性,NGC 5972提供了一個研究噴流與星際介質互動作用的理想實驗室,有助於理解AGN反饋影響星系的星形成過程,未來觀測將進一步揭示其結構成因。
天王星的溫度高於預期 原文
- 最新研究顯示天王星散發的熱量超過其從太陽接收的熱量,推翻了過去認為其內部無熱源的觀點。
- 科學家分析數十年的觀測資料,結合先進電腦模型,發現天王星散發的熱量比接收太陽能量多約12.5%至15%,顯示其可能仍保留形成初期的熱量。
- 與其他氣態巨行星的比較(木星、土星和海王星所散發熱量與接收太陽能量相比分別為113%、139%和162%),天王星所散發的熱量較低,可能是內部結構或演化歷史不同所致。
- 1986年航海家2號飛越時未偵測到天王星顯著內部熱量,可能因當時太陽活動異常或天王星處於特殊季節,影響觀測結果。
瞭解大氣逃逸以找到另一個地球 原文
- 搜尋宜居系外行星是天文學的主要任務之一,理解系外行星大氣逃逸機制有助於評估小型行星保留大氣的能力,進而判斷其宜居性。
- 行星的大氣質量損失是行星大氣特性(包括潛在宜居性)的關鍵,但它與恆星(即照射恆星紫外線通量和風)和行星(即質量、半徑、軌道間隔)特性的相互關係尚不清楚。
- 紫外凌日光譜是天文學家測量短週期行星大氣逃逸率的主要方法,主要研究外逸層(行星大氣最外層,粒子密度極低),分析大氣組成與逃逸現象。
- 未來將使用宜居世界觀測站(HWO)的紫外線(UV)光譜技術,透過凌日光譜學觀測大氣逃逸,探索行星演化過程。
名為「無限」的星系中發現黑洞誕生的直接證據 原文
- 研究團隊發現名為「無限」(Infinity)的星系,由兩個碰撞的星系組成,形似「無限」的數學符號,位於宇宙深處。
- 該研究首次提供超大質量黑洞誕生直接證據,顯示黑洞可能由氣體雲直接坍縮形成,而非傳統恆星崩塌,挑戰黑洞形成理論。
- 利用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錢卓X射線天文臺及甚大陣列電波望遠鏡,確認「無限」星系記憶體在活躍的超大質量黑洞。
- 兩個盤狀星系正面碰撞,氣體受壓縮形成緻密結,隨後坍縮成黑洞,兩核心被環狀結構包圍,形成獨特無限符號外觀。
- 黑洞並不位於合併星系的兩個核心中的任何一個內部,而是位於中間,可能暗示早期宇宙中的極端條件導致黑洞的產生。
- 此發現支援直接坍縮假說,解釋早期宇宙超大質量黑洞快速形成的謎團,為研究黑洞起源及宇宙演化提供新視角。
※ 本文由萌芽機器人自動轉貼自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網站,原始上版日期為 2025-07-21T08:51:00,並有透過程式自動轉換字串,內容僅供參考,若有任何錯誤之處還請見諒!
關於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又被稱為台北市立天文館或台北天文館,座落於臺灣臺北市士林區的臺北科學藝術園區內,隸屬於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創立於 1996 年 11 月 7 日,於 1997 年 7 月 20 日正式全面開放。其起源可追溯至臺灣的第一座天文教育機構,即「臺北市立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