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文學家發現巨大的隱藏分子雲為銀河系中的恆星誕生提供動力
- NASA IXPE影像儀揭示罕見脈衝星奧秘
- 超熱的木星死亡螺旋可能揭示恆星的秘密
- 太陽日冕亮度與日冕物質拋射速度呈反比關係
- 天文學家對兩個疏散星團進行全面研究
天文學家發現巨大的隱藏分子雲為銀河系中的恆星誕生提供動力 原文
圖說:這項研究的銀河系重點區域位置
圖片來源:Image credits as noted, collage created by NSF/AUI/NSF NRAO/P. Vosteen
- 研究團隊在銀河系中發現一個巨大的分子雲,命名為M4.7-0.8(綽號為中點雲),位於銀河系中心區域。
- 該分子雲長約60秒差距(約200光年),是銀河系中最大的氣體與塵埃聚集體之一。
- 研究團隊利用綠岸望遠鏡(Green Bank Telescope)進行觀測,藉由探測氨 (NH3) 和氰丁二炔 (HC5N) 等分子,確認其為巨型分子雲。
- 中點雲是來自星系盤的物質過渡到銀河系中心更極端環境的地方,研究發現了一種以前未知的“Maser”,這是一種與氨氣相關的強烈微波輻射的天然來源,這通常是活躍恆星形成的跡象。
- 此發現提供研究銀河系中心結構形成及恆星誕生過程的寶貴機會,揭示氣體如何流向銀河系中心,促進星際物質的動態流動。
- 該分子雲此前未被發現,因其位於鮮為人知的區域,顯示天文觀測技術的進步有助於揭開銀河系隱藏的秘密。
NASA IXPE影像儀揭示罕見脈衝星奧秘 原文
- 研究團隊利用NASA的IXPE(X射線偏振成像探測器)及其他望遠鏡,研究 PSR J1023+0038 (簡稱 J1023 )的神秘宇宙二重奏。
- J1023 系統由一顆快速旋轉的中子星組成,該中子星以其低品質伴星為食,在中子星周圍形成了一個吸積盤,這顆中子星在旋轉時從磁極發射出強大光束。
- J1023 系統非常罕見,因為脈衝星在其活躍狀態和休眠狀態之間清晰地轉換,前者以伴星為食,後者以無線電波的形式發射可探測的脈動,這使它成為“過渡毫秒脈衝星”。
- 研究顯示,J1023的X射線來自脈衝星風,而非之前認為的吸積盤,顛覆了對其輻射來源的傳統認知。
- IXPE是能測量太空X射線偏振的望遠鏡,結合智利歐洲南方天文臺甚大望遠鏡的光學偏振資料,提供對脈衝星物理機制的新見解。
- 此發現有助於理解脈衝星如何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揭示脈衝星的能量傳輸機制。
超熱的木星死亡螺旋可能揭示恆星的秘密 原文
- 研究團隊研究超熱木星系外行星TOI-2109b,位於870光年外,繞其母恆星的軌道僅16小時,是迄今發現軌道最近的熱木星。
- 研究確認TOI-2109b正處於軌道衰減的「死亡螺旋」,朝母恆星逐漸靠近,預計未來三年軌道週期將縮短至少10秒。
- TOI-2109b的命運有三種可能,被恆星吞噬、因潮汐力解體,或者被強輻射剝去氣態包層,只留下一個岩石核心。
- 研究結果表明,恆星系中的一些岩石行星可能是氣態巨行星之氣體包層被剝離後的核心,這種可能性可能會重塑我們對行星演化的理解。
太陽日冕亮度與日冕物質拋射速度呈反比關係 原文
- 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NRL)的研究揭示太陽日冕亮度與日冕物質拋射(CME)速度呈反比關係,改變對太陽活動的傳統認知。
- 使用來自太陽和日光層天文臺 (SOHO)上的 大角度和光譜日冕儀實驗 (LASCO) 的資料,NRL 團隊彙編了近三十年的日冕觀測資料,以調查太陽日冕亮度的趨勢,並將其與同期的 CME 速度進行比較,研究發現這兩個資料之間存在很強的相關性,日冕的明亮區域似乎與 CME 速度明顯減慢有關。
- 此發現揭示日冕結構與CME動態的互動作用,提供新線索解釋太陽能量釋放與傳輸機制,對預測太空天氣事件至關重要。
天文學家對兩個疏散星團進行全面研究 原文
- 研究團隊觀測疏散星團Czernik 41和NGC 1342,觀測發現Czernik 41有382顆成員星,NGC 1342有111顆,Czernik 41的恆星密度高於NGC 1342,顯示不同的結構特性。
- Czernik 41的半徑約25.9光年,金屬豐度為0.07 dex,年齡約6900萬年;NGC 1342 比 Czernik 41 古老,年齡約為 10 億年,星團半徑為 6.7 光年,金屬豐度約為 -0.14 dex,顯示較疏散結構。
- 此研究提供星團形成與演化的新見解,特別是開放星團的結構和成員星分佈,有助理解銀河系內恆星群的動態演化。
※ 本文由萌芽機器人自動轉貼自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網站,原始上版日期為 2025-07-17T09:32:00,並有透過程式自動轉換字串,內容僅供參考,若有任何錯誤之處還請見諒!
關於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又被稱為台北市立天文館或台北天文館,座落於臺灣臺北市士林區的臺北科學藝術園區內,隸屬於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創立於 1996 年 11 月 7 日,於 1997 年 7 月 20 日正式全面開放。其起源可追溯至臺灣的第一座天文教育機構,即「臺北市立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