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6日訊】

維基新聞關於“同志”稱謂的社會調查問卷

維基新聞關於“同志”稱謂的社會調查問卷
【維基新聞徵集:關於“同志”一詞的使用與理解——邀您分享您的聲音】
“同志”一詞,從古代漢語中“志同道合者”的本義,到革命年代的全民稱謂,再到當代社會中兼具多重含義的特殊詞彙,其語義流變折射著中國社會的變遷。近日,圍繞“同志”稱謂的討論引發廣泛關注,維基新聞擬發起專項徵集,邀請公眾分享對這一詞彙的使用體驗、理解與記憶,共同記錄語言與社會的互動軌跡。
徵集背景:一個詞的多重面孔
“同志”的語義在百年間歷經迭代:上世紀中期,它是打破身份差異的平等稱謂,響徹街頭巷尾;改革開放後,其民間使用漸少,更多留存於官方語境;而近二十年來,它又成為LGBT群體的身份標識之一,承載著特定社群的情感與認同。這種多重屬性,讓“同志”成為觀察社會文化、群體記憶與語言變遷的獨特樣本。
近期,相關討論聚焦於“同志”的使用場景、情感傾向及爭議點:有人懷念其“去等級化”的純粹性,有人擔憂特定社群的語言空間受影響,也有人困惑於不同代際對其的認知差異。在此背景下,維基新聞希望透過徵集,呈現更豐富的民間視角。
徵集內容:您的體驗與思考
無論您是:
- 經歷過“同志”作為全民稱謂時代的長者,想分享當年的使用記憶;
- 當下在生活、工作中仍使用“同志”的普通人,談談使用場景與感受;
- 對“同志”的多重含義有觀察的研究者或觀察者,分享您的分析;
均可透過以下方式提交您的觀點、故事或疑問(字數不限,可附具體案例)。
參與方式
1. 提交渠道:請透過Google Form填寫您的分享(連結:此處為Google Form連結)。
2. 內容要求:請註明您的年齡段(可選)、使用“同志”的典型場景、對其含義的理解,及您認為該詞在當下最適合的使用語境(可附具體故事或觀點)。
3. 截止日期:2025年8月30日24時左右(UTC+8)【注:對應世界協調時間UTC+0為8月30日16時;常見華人及中文使用者居住地區時間參考:中國大陸、臺灣、香港、澳門、新加坡、馬來西亞(UTC+8):同上述時間;美國舊金山、加拿大溫哥華(UTC-7,夏令時):8月30日9時;美國紐約(UTC-4,夏令時):8月30日12時;澳大利亞悉尼(UTC+10):8月31日2時。】
4. 隱私說明:所有提交內容將僅用於維基新聞相關報道及語言變遷研究,如需匿名釋出,可在表單中註明,個人資訊將嚴格保密。
語言是社會的鏡子,“同志”一詞的每一次被使用、被討論,都是鏡面上的一道劃痕。您的聲音,將成為記錄這道劃痕的重要一筆。期待您的參與,共同為語言變遷留下鮮活註腳。
(維基新聞記者Kit Wong將在徵集結束後,梳理代表性觀點併發布專題報道,敬請關注。)
※ 本文由萌芽機器人自動轉貼自維基新聞,並有透過程式將可能的簡體中文自動轉換為台灣正體中文,新聞內容僅供參考,若有任何錯誤之處還請見諒!
關於維基新聞:他們是一群志願者,使命是建立一個高品質,更新迅速,內容公正準確,且具有新聞價值的網站。所有在維基新聞網站內的內容都在自由版權許可下發布。這使得他們的內容能夠被自由的重新發佈與使用,並希望對全球數位資訊共享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