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球上最大火星隕石將於紐約拍賣
- 紙飛機提供太空垃圾永續解決方案
- 系外行星的實際尺寸可能比之前估計更大
- 天文學家發現異常的長週期電波瞬變
- 派克太陽探測器拍攝了有史以來最接近太陽的影象
地球上最大火星隕石將於紐約拍賣 原文
圖說:重達24.67 公斤的火星隕石
圖片來源:AP Photo/Richard Drew
- 在地球上發現的77,000多顆官方認可的隕石中,只有400顆火星隕石。
- 一個名為NWA 16788的火星隕石,重約24.67公斤,是地球上已知最大的火星隕石,2023年於非洲尼日撒哈拉沙漠發現,目前尚不清楚這顆隕石撞擊地球的確切時間。
- 此隕石將於2025年7月16日由蘇富比(Sotheby’s)在紐約「Geek Week 2025」拍賣會上拍賣,估價200萬至400萬美元,起拍價160萬美元,為拍賣史上最貴的隕石。
- 經科學鑑定,該隕石為「橄欖石-微輝長巖質火星隕石」,由火星熔岩緩慢冷卻形成,含輝石與橄欖石,與NASA維京號探測器分析的火星樣本相符,隕石表面因穿越地球大氣層燃燒形成玻璃質外殼。
- NWA 16788由強烈隕石撞擊自火星表面丟擲,穿越2.25億公里抵達地球,幾乎未受地球環境風化,保留原始化學與物理特性。
紙飛機提供太空垃圾永續解決方案 原文
- 近年來衛星發射激增,低地球軌道(LEO)充斥著廢棄火箭部件、損壞零件及失效衛星等太空垃圾,這些碎片可能撞擊運作中的衛星,或墜回地球造成危害。
- 研究人員提出使用可生物降解的紙飛機作為低成本、永續的解決方案。這些紙飛機可從國際太空站(ISS)釋放,於下降過程中收集大氣資料,減少傳統衛星的環境影響。
- 研究模擬A4紙張摺成的紙飛機從ISS釋放後的行為,測試其在超音速及高溫下的穩定性。實驗於日本東京大學風洞中進行,證實紙飛機可承受極端條件。
- 紙飛機由可生物降解材料製成,燃燒後不留有害殞石,減少太空垃圾問題。此技術不僅適用於太空探索,還可促進地球大氣研究的永續技術發展。
系外行星的實際尺寸可能比之前估計更大 原文
- 研究團隊重新分析TESS(凌日系外行星巡天衛星)資料,發現由於鄰近恆星的光線會「汙染」正在研究的恆星,導致行星尺寸被低估,有超過200顆已知系外行星的實際尺寸比先前估計的更大,這意味我們發現的類地行星實際上可能比我們想像的要少。
- 在 TESS 迄今為止發現的單行星系統中,只有三個被認為在組成上與地球相似,而這個新發現導致它們實際上比想像的要大,它們可能不是像地球這樣的岩石行星,而可能是所謂的「水世界」,甚至是像天王星或海王星這樣更大的氣態行星。
- 這發現對系外行星的理解與探索遙遠行星上的生命具有重要意義。
天文學家發現異常的長週期電波瞬變 原文
- 天文學家利用加拿大氫強度測繪實驗(CHIME)發現一顆名為 CHIME J1634+44 的長週期電波瞬變(LPT),其特徵為異常的圓極化訊號及加速旋轉週期,與已知天體行為不同。
- CHIME J1634+44 的旋轉週期長且逐漸加快,顯示高度圓極化的電波脈衝,這在長週期瞬變中極為罕見,暗示其可能涉及極端物理條件,如強磁場或高引力。
- 研究推測此瞬變可能源自強磁場的旋轉中子星(磁星)或磁化白矮星,但其獨特特性無法完全用現有理論解釋。
- 此發現為長週期瞬變研究開闢新視角,有助於探索宇宙中未知的極端天體現象。
派克太陽探測器拍攝了有史以來最接近太陽的影象 原文
- NASA的派克太陽探測器(Parker Solar Probe)於2024年12月24日距離太陽表面僅380萬英里,創下最靠近太陽的紀錄,拍攝迄今最清晰的太陽閃焰與日冕物質拋射(CME)影像。
- 探測器搭載的廣視場成像儀(WISPR)捕捉到太陽閃焰與CME的高解析度影像,顯示多個CME相互碰撞與磁場扭曲,揭示太陽風的形成與演化過程。
- 當派克太陽探測器於 2021 年首次穿越距離太陽表面約 800 萬英里的日冕時,發現到日冕邊界的不均勻,隨後又發現慢速太陽風的速度是快速太陽風的一半,密度是快速太陽風的兩倍,變化性更大,它與快速太陽風的相互作用可以在地球上產生中等強度的太陽風暴。
- 派克探測器將於2025年9月15日進行下一次近日點飛行,持續收集資料,進一步揭示太陽風起源與對太空天氣影響。
※ 本文由萌芽機器人自動轉貼自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網站,原始上版日期為 2025-07-16T08:10:00,並有透過程式自動轉換字串,內容僅供參考,若有任何錯誤之處還請見諒!
關於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又被稱為台北市立天文館或台北天文館,座落於臺灣臺北市士林區的臺北科學藝術園區內,隸屬於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創立於 1996 年 11 月 7 日,於 1997 年 7 月 20 日正式全面開放。其起源可追溯至臺灣的第一座天文教育機構,即「臺北市立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