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伯太空望遠鏡拍攝Abell 209星系團
- 研究地球磁場的TRACERS任務
- 暗物質可能在銀河系中心形成暗矮星
- 當Theia撞擊地球時,可能為生命奠定了基礎
- 活動星系核噴流與星際介質的互動作用
哈伯太空望遠鏡拍攝Abell 209星系團 原文
圖說:Abell 209星系團
圖片來源:ESA/Hubble \& NASA, M. Postman, P. Kelly
- 哈伯太空望遠鏡拍攝Abell 209星系團,該星系團位於 28 億光年外的鯨魚座,影象顯示了 100 多個星系。
- Abell 209的星系相隔數百萬光年,星系之間看似空曠的空間充滿了熱的彌散氣體,只有在 X 射線波長下才能看到。
- 研究團隊利用了星系團的巨大質量,它可以彎曲時空本身的結構,並在引力透鏡的過程中建立背景星系和恆星的扭曲和放大影象。
- 雖然這張影象並沒有引力透鏡產生的戲劇性光環,但 Abell 209 仍然顯示出透鏡作用的微妙跡象,在星團的金色光芒中以條紋狀、略微彎曲的星系的形式出現。透過測量這些星系的扭曲,天文學家可以繪製星系團內的質量分佈圖。
研究地球磁場的TRACERS任務 原文
- NASA將於7月17日介紹TRACERS(Tandem Reconnection and Cusp Electrodynamics Reconnaissance Satellites)任務,該任務研究地球磁層如何保護地球免受太陽風的影響。
- TRACERS 任務是藉由一對衛星研究地球的磁遮罩層(磁層)如何保護我們免受來自太陽的超音速物質流(稱為太陽風)的侵害。當它們在太陽同步軌道上從兩極飛越時, TRACERS 探測器將測量地球磁爆如何影響太陽風粒子的運動,以及對太空天氣的影響。
暗物質可能在銀河系中心形成暗矮星 原文
- 暗矮星是一種假設性亞恆星天體,由英國與夏威夷研究團隊提出,可能存在於銀河系中心,與暗物質密切相關,能量來自暗物質粒子自我湮滅,而非核融合。
- 暗物質不發光,僅透過引力影響可見物質。銀河系中心暗物質密度高,棕矮星可捕獲暗物質,特別是弱相互作用大質量粒子(WIMPs),其湮滅釋放能量加熱天體,形成暗矮星。
- 棕矮星因質量不足以維持氫核融合反應,原本黯淡無光,但在暗物質密集區域,湮滅能量可使其發光,成為可觀測的暗矮星,與傳統恆星不同。
- 利用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等先進裝置,觀測銀河系中心暗矮星的獨特光譜特徵(如鋰-7),以確認其存在及暗物質的性質。
- 若發現暗矮星,將強力支援WIMPs作為暗物質的理論,革新粒子物理與宇宙學認知。若暗物質為其他形式(如軸子或暗光子),則難以透過暗矮星辨識。
當Theia撞擊地球時,可能為生命奠定了基礎 原文
- 隕石概分為兩組,碳質球粒隕石 (CC) 和非碳質隕石 (NC),CC 在離太陽更遠的地方形成,可能在木星之外,並攜帶更多的揮發物,如水和有機化合物,NC 包括鐵隕石之類的東西,並且含有較少的揮發物。
- 約46億年前,火星大小的原行星Theia與早期地球發生劇烈碰撞,丟擲大量物質形成月球,並為地球生命起源奠定基礎。 研究團隊分析及研究地球如何吸積5-10%的碳質(CC)物質,Theia作為最後的大型撞擊體,攜帶大量CC物質,影響地球化學組成。
- 研究團隊模擬顯示,Theia有一半機率為純CC胚胎或混合CC與NC胚胎,這些物質在地球晚期形成階段補充關鍵元素,如水和有機物。
- Theia撞擊重塑地球,穩定其自轉軸並提供水與有機化合物,創造溫暖、宜居環境,促進生命出現。
- 研究結合高解析度模擬與阿波羅計畫月球岩石分析,確認Theia撞擊對地球地質與生命演化的深遠影響。
活動星系核噴流與星際介質的互動作用 原文
- 活動星系核(AGN)由超大質量黑洞吸積物質驅動,產生高能噴流,影響宿主星系的星際介質(ISM),由於觀測解析度限制,噴流與ISM互動作用的細節難以捕捉,需仰賴數值模擬研究。
- 研究團隊使用程式模擬噴流在2千秒差距立方盒中的傳播,模擬環境具備真實星系的ISM特性,噴流功率設定為1038至1043 erg/s,涵蓋低至中功率範圍。
- 研究發現噴流行為分為三類:輕易穿透ISM、完全停滯,或在湍流中受到幹擾與偏轉。低功率噴流易被ISM阻擋,高功率噴流則較易穿透。
- 模擬顯示噴流如何影響星系內氣體分佈與恆星形成,特別是低功率噴流在較小星系中的影響。此研究有助於改進宇宙學模擬中AGN反饋模型的準確性。
※ 本文由萌芽機器人自動轉貼自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網站,原始上版日期為 2025-07-15T09:31:00,並有透過程式自動轉換字串,內容僅供參考,若有任何錯誤之處還請見諒!
關於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又被稱為台北市立天文館或台北天文館,座落於臺灣臺北市士林區的臺北科學藝術園區內,隸屬於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創立於 1996 年 11 月 7 日,於 1997 年 7 月 20 日正式全面開放。其起源可追溯至臺灣的第一座天文教育機構,即「臺北市立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