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家發現了一顆特別的星際彗星—3I/ATLAS,它可能在太陽系誕生前三十億年就已經存在了!這不僅是人類觀測到的第二顆來自銀河系外的星際彗星,根據牛津大學的研究團隊指出,它也很可能是人類目前見過最古老的彗星。團隊指出,像哈雷彗星這類週期性彗星,都是和太陽系一起形成的,年齡最多約45億年。但星際彗星就不一定了,它們可能來自銀河系中非常古老的地方。根據統計模型,3I/ATLAS有很高的機率是人類所見最古老的一顆。

圖說:這張圖是從上方俯視銀河系的示意圖,描繪了太陽和星際彗星3I/ATLAS 的預測軌道。圖中,紅色虛線代表彗星的路徑,黃色點線則是太陽的軌道。我們可以清楚看到,彗星的軌道一路延伸到銀河系厚盤的外圍,而太陽則始終繞行在較靠近銀河中心的區域。圖片來源:M. Hopkins/Ōtautahi-Oxford Team/ESA/Gaia/DPAC/Stefan Payne-Wardenaar
與之前發現的星際天體1I/ʻOumuamua和2I/Borisov不同,3I/ATLAS似乎不是沿著平坦的銀河平面移動,而是以一條更陡峭的路徑穿越銀河,科學家推測它可能來自銀河系的「厚盤」—那是一個分佈著許多年老恆星的區域,位置在我們熟悉的銀河盤面上下。研究推估,這顆彗星若是從厚盤區域的某顆古老恆星系統中誕生,那麼它應該富含水冰成分。團隊成員說明:「這顆彗星來自我們從來沒有機會進行近距離觀察的銀河系區域。估計它比太陽系還老的可能性約為三分之二,而且可能自從誕生以來,就一直在星際空間中漂流。」
隨著它逐漸靠近太陽,陽光將會加熱並激發彗星表面產生活動,釋放出氣體與塵埃,進而形成明亮的彗髮和彗尾。根據初步觀測,3I/ATLAS已經顯現出活躍的徵兆,甚至可能比之前那兩顆星際天體的活躍程度更高。如果這些特徵獲得確認,將有助於我們推估未來還能從望遠鏡觀測到類似星際天體的數量。例如擁有強大巡天觀測能力的薇拉・魯賓天文臺,應能找到更多來自銀河系的古老訪客。另外,研究星際彗星也將讓我們更加瞭解恆星與行星是如何在銀河系中誕生。
團隊成員表示:「我們現在正好趕上了令人興奮的時刻—3I/ATLAS已經開始活躍。等它再靠近太陽,釋出的氣體讓我們能更進一步觀測彗星的組成。目前世界上許多進行天文前端研究的望遠鏡都已經鎖定這顆星際訪客,說不定其中有一架望遠鏡能幫助我們揭開它的身世之謎!」(編輯/蔡承穎)
資料來源:Sci News
※ 本文由萌芽機器人自動轉貼自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網站,原始上版日期為 2025-07-12T19:10:00,並有透過程式自動轉換字串,內容僅供參考,若有任何錯誤之處還請見諒!
關於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又被稱為台北市立天文館或台北天文館,座落於臺灣臺北市士林區的臺北科學藝術園區內,隸屬於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創立於 1996 年 11 月 7 日,於 1997 年 7 月 20 日正式全面開放。其起源可追溯至臺灣的第一座天文教育機構,即「臺北市立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