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中的貓掌「肉球」裡究竟藏著什麼?答案是:由氣體、塵埃與年輕恆星組成的迷你結構,看起來就像真正的貓掌!
為了幫韋伯慶祝三歲生日,科學家特地挑了一個有趣的觀測目標來進行紀念。自2022年7月正式啟動科學觀測以來,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便以其前所未有的紅外線觀測能力深入宇宙深處,不僅令天文學界驚嘆,也吸引了全球民眾的關注。三年來,它不斷揭示我們從未見過的宇宙面貌。
這次,天文學家將望遠鏡對準「貓掌星雲」(NGC 6334)的一部分。這個區域是銀河系內一個活躍的恆星誕生區,距離地球約4,000光年。在韋伯拍攝的近紅外線影像中,其中一處「肉球」結構清晰可見,展現出由氣體、塵埃與年輕恆星交織而成的細緻紋理,模樣酷似一顆小貓掌。看來,就連銀河也偷偷養了幾隻會發光的喵星人!
貓掌星雲大揭密
從一大片分子雲變成一顆顆大質量恆星,這整個過程還有許多謎團有待釐清。而像貓掌星雲這樣活躍的區域,正是觀察這些過程的絕佳目標。這次,韋伯太空望遠鏡以近紅外線觀測它的內部,延續了哈伯(可見光觀測)與已退役的史匹哲望遠鏡(紅外線觀測)早期的研究成果。憑藉超高解析度,韋伯拍下了許多過去從未見過的細節。大量年輕恆星正在清除周圍的氣體和塵埃,重塑整個區域的樣貌。這些恆星發出的強烈光芒,也讓雲氣閃耀出一層藍色輝光。雖然這些大質量恆星壽命不長,但在它們活躍的這段時間內,對環境的影響巨大,最終甚至可能讓當地的恆星誕生活動暫時停滯。

圖說:這張由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拍攝的貓掌星雲影像,呈現的是人眼不可見的近紅外線波長,並已轉換為可見光色彩。
來看畫面細節吧!在影像上方中央,有一個圓圓、層層堆疊的結構,被天文學家暱稱為「歌劇院」。這個區域會發出藍光,可能是來自底部一顆明亮的黃白色恆星,也可能是有顆還藏在厚厚塵埃後面的星星正在發亮。在那層橘棕色的塵埃下方,可以看到一顆帶有繞射尖芒的黃色恆星。雖然它的輻射清除了附近的物質,但仍有許多氣體和塵埃沒被完全掃除,於是便在它四周形成了一圈緊密包裹的殼層。
在「歌劇院」左側,有一個像音叉的暗區,幾乎看不到星星。這裡其實是前景的一條濃密塵埃絲狀結構,遮蔽了背景星光,也可能藏著正在形成的新恆星。而畫面中央可以看到一團團紅紅的小雲團,這些是炙熱的塵埃區域,正在悄悄孕育大質量恆星。左下角的「肉球」區裡,有一顆藍白色恆星特別清晰,因為前方的遮蔽物已被它自身的輻射清空了。
在那個肉球的下方附近,還有幾條小而濃密的塵埃絲,能夠在強烈輻射下存活,代表它們的密度夠高,有潛力孕育新的原恆星。右側則有一小塊泛黃區域,有顆大質量恆星雖然還被包住,卻已成功讓光線穿透塵埃,露出蹤影。整張影像裡,到處可見帶有繞射尖芒的小黃星。那些明亮的藍白色恆星,大多位於畫面前景,但也可能有部分正屬於貓掌星雲本身。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右上角那個橘紅色的橢圓區塊。那裡幾乎沒有背景星星,顯示這是一個極為濃密的區域,可能正要開始進行恆星形成。你可以看到幾顆隱約可見的恆星,微弱的光線正照亮周圍物質。有些還沒現身的恆星,也留下了痕跡,像左下方那道彎彎的弓形激波,就是來自強大星源釋出氣體與塵埃的結果。
三年,只是開始
韋伯望遠鏡這次深入貓掌星雲,揭示了這片星際雲氣中豐富而複雜的細節。然而,這只是它三年來革命性探索中的冰山一角。自任務啟動以來,韋伯始終兌現它的設計目標,從早期星系到恆星誕生,不斷揭露我們從未見過的宇宙樣貌。它不僅一次次打破自己的觀測紀錄,也為下一代太空望遠鏡鋪路,開啟新的研究方向。可以說,韋伯不只是觀測宇宙,更正在引領我們邁向下一階段的宇宙探索。而這一切,才剛剛開始。(編譯 / 段皓元)
資料來源:WEBB
《縮放探索貓掌星雲》
《貓掌星雲中的宇宙洞窟》
※ 本文由萌芽機器人自動轉貼自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網站,原始上版日期為 2025-07-11T12:07:00,並有透過程式自動轉換字串,內容僅供參考,若有任何錯誤之處還請見諒!
關於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又被稱為台北市立天文館或台北天文館,座落於臺灣臺北市士林區的臺北科學藝術園區內,隸屬於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創立於 1996 年 11 月 7 日,於 1997 年 7 月 20 日正式全面開放。其起源可追溯至臺灣的第一座天文教育機構,即「臺北市立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