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0日訊】
阿里巴巴旗下《南華早報》報道,中共最新公佈的黨內機構管理規定,顯示中共正致力標準化決策程式,習近平可能會將更多權力下放給副手,暗示習近平的接班計劃,亦有可能只是為了重新平衡優先事項。
政治局審議協調機構新規
由24名成員組成的中共政治局6月30日審議了適用於各種「黨協調機構」的新規定《黨中央決策議事協調機構工作條例》。
《南華早報》報道,這些機構旨在協調特定領域的跨部門政策,具體涉及黨的「中央委員會」和「黨領導小組」,其中許多機構在習近平任期內成立或擴權。
新華社報道,新規定旨在規範高層政策的協調與審議程式。政治局會議指出,這些機構需聚焦於“謀劃、討論、檢查重大事項”。
學者分析權力下放趨勢
《南華早報》引述芝加哥大學政治學家楊大利表示,新措施反映出習近平試圖透過法規和法律將治理程式正式化和制度化,從而為運作帶來「更多規律性」。
楊大利指出:「特別是因為習近平本人仍是多個協調機構的主席,加上他的黨和國家職務,這些都需要他大量的時間和注意力,而這並非無限。」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中國精英政治與金融專家史宗瀚向該報表示,最新的高層協調機構正式化努力並不表明會大幅度下放權力。
史宗瀚分析道:「然而,習近平似乎會較少關注日常細節,這需要一個監督機制來確保習政策優先事項仍能夠由下級官員有效執行。」
黨委會體系大幅改革
《南華早報》指出,自2012年以來,北京重新啟動數十年歷史的黨協調機構,成立一些新的黨機構,並將整個國務院辦公廳納入這些機構,其中大部分由習近平領導。這些舉措符合習近平「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口號,旨在加強黨對關鍵政策領域的控制。
這些變化已出現在經濟、國家安全、重大改革及網路安全等領域。許多新設機構初期以「領導小組」形式運作,後來較重要的機構升格為「中央委員會」,發揮更大決策與協調作用,並充當關鍵部門間的協調中心。
報道舉例指出,負責港澳事務的黨領導小組——「中央港澳工作領導小組」於2020年成立,是對其前身「港澳工作協調小組」的重大升級。新的黨小組由地區首長及負責全國安全和外交事務的官員組成。2023年改革中,該黨小組吸收了原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的全部職權。類似的整合也在金融穩定、宗教政策和海外華人聯絡等領域進行。
習核心幕僚分擔重任
《南華早報》報道,自2023年以來,黨小組已成為習近平與副手之間權力分配的工具。2023年3月成立的中央金融委員會和中央科技委員會,分別由總理李強和副總理丁薛祥領導。
習近平的辦公廳主任蔡奇則領導黨的中央網路安全和資訊化委員會,負責網路安全和網際網路事務,這個職位此前由主席親自擔任。
該報又指,習近平也下放了一些外交職能。他將缺席7月6日在裡約熱內盧召開的金磚國家峰會,這是他首次缺席該新興經濟體集團的領導人會議。李強將率領中國代表團,正如他在2023年印度G20峰會上所做的那樣——那是習近平唯一一次缺席該活動。
接班佈局引發猜測
《南華早報》引述一位匿名的中國政治分析師表示,對這些黨機構的規定,可能暗示為習近平退休做準備。該分析師說:「這些規則可能是為了規範這些機構而設立的,因為這是權力過渡的關鍵時期。」
下一屆五年一次的全國黨代表大會定於2027年舉行,屆時習近平作為黨領導人的現任期將結束。
然而,該報引述其他觀察家駁斥了「最新《規定》是為習近平退休做準備」的說法,認為中國領導人可能會分階段下放權力,尤其是習近平的三個最重要職位:黨總書記、軍隊最高指揮官及國家主席,這些職位均無任期限制。
史宗瀚向該報提出,習近平可能會採取分階段的接班方式。他指出,這「等同於將接班問題推遲5至10年,同時習近平會將其中一個關鍵職位,例如國家主席,下交給年齡相近的政治局常委成員。」
報道指出,黨的領導層中沒有明顯的接班人。與前任中共領導人不同,習近平在2017年第一個任期結束時沒有提拔明顯的接班人,此後也尚未這樣做。
學者評估改革動機
《南華早報》引述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中國分析中心的中國政治研究員牛犇(Neil Thomas)表示,最期的監管改革主要是由習近平加強黨的領導,以及透過分散部分權力來更有效監督重大問題的需求所推動。
牛犇說:「這些改革似乎旨在提高黨委會和領導小組在習近平治下日益重要的管理和運作效率。」
他認為,雖然習近平已將一些職責下放給信任的副手,但「這更多是為了節省精力,專注於長期的戰略優先事項,而非為退休做準備。」
記者:Kit Wong (Kitabc12345)
習近平架空國務院相關新聞
※ 本文由萌芽機器人自動轉貼自維基新聞,並有透過程式將可能的簡體中文自動轉換為台灣正體中文,新聞內容僅供參考,若有任何錯誤之處還請見諒!
關於維基新聞:他們是一群志願者,使命是建立一個高品質,更新迅速,內容公正準確,且具有新聞價值的網站。所有在維基新聞網站內的內容都在自由版權許可下發布。這使得他們的內容能夠被自由的重新發佈與使用,並希望對全球數位資訊共享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