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83 中的高速分子雲為星系演化提供了新的見解
- 人工智慧驅動的新模型ChronoFlow使用恆星自轉速率來估算恆星的年齡
- 生物塑膠建造的太空棲息地支援藻類在類似火星的環境下生長
- 一顆微型衛星為解開雲層和能量流動之謎提供了巨大的潛力
- 天文學家在蝘蜓座暗雲中探測到五顆年輕的恆星
M83 中的高速分子雲為星系演化提供了新的見解 原文
圖說:來自星系外的分子氣體流入形成的高速雲插圖
圖片來源: Created with ChatGPT/DALL·E
- 使用位於智利的 ALMA 望遠鏡,針對 M83(南風車星系)進行高解析度分子氣體觀測。
- 星系主要由恆星和氣體組成,氣體是新恆星形成的物質。在恆星形成過程中,星系透過將氣體轉化為恆星而演化。估計如果沒有外部氣體供應,星系中現有的氣體將在約10億年內耗盡,恆星形成也將停止。
- 研究團隊發現團隊M83有 10 個高速度分子雲(High-Velocity Molecular Clouds, HVCs),其速度明顯偏離 M83 的典型旋轉模式,研究提出兩個主要假設。一種是它們直接從星系外吸積而來的氣體雲,另一種是它們是由星系內部的超新星爆炸噴出的氣體,由於重力作用而回落。
- 研究結果表明這些有助於形成恆星的氣體的流入來自星系外。研究團隊將調查分子氣體在星系外是如何形成的。
人工智慧驅動的新模型ChronoFlow使用恆星自轉速率來估算恆星的年齡 原文
- 天文學家長期面臨恆星年齡難以精準測定的問題,因為直接觀測無法得出年齡。多倫多大學使用機器學習開發「ChronoFlow」,旨在由恆星自轉速度推算其年齡。
- 研究人員已明瞭隨著恆星年齡的增長,由於恆星磁場與恆星風的相互作用,它們的自轉速度趨於減慢。
- ChronoFlow使用歷史資料庫(Kepler、K2、TESS、GAIA)中,共包含約 8,000 顆分佈於30多個星團的旋轉恆星,自轉週期作為訓練特徵。
- 模型將恆星自轉減速與年齡關係進行建模,準確率遠高於傳統解析模型。
- ChronoFlow可估算個別恆星及星團整體年齡,對恆星演化、系外行星形成歷史及銀河系演進研究具有重要意義。研究成果已發表於《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生物塑膠建造的太空棲息地支援藻類在類似火星的環境下生長 原文
- 哈佛大學工程與應用科學(SEAS)團隊打造以生物塑膠(聚乳酸)3D 列印的“外太空棲地”,探索在類火星環境中是否能種植藻類,為未來太空自我維繫棲地奠基。
- 模擬低氣壓(約600 Pa)、高二氧化碳濃度、強紫外線環境,但用生物塑膠製成的棲地內部保持適當壓差,使液態水穩定存在,並具備通透可供光合作用的能力。
- 使用綠藻Dunaliellatertiolecta測試,結果藻類在生物塑膠腔體內成功生長,意味著聚乳酸生物塑膠既能遮蔽 UV,又讓足夠光線穿透,利於光合作用。
- 若藻類可轉化成更多生物塑膠,就能形成“生長–製造–擴張”的自我補給閉迴路棲地。
- 研究團隊接下來計畫模擬真空環境(如月球),並結合其他技術如矽氣凝膠,解決溫度與壓力課題,打造真正可供人類居住的生物材料棲地。
一顆微型衛星為解開雲層和能量流動之謎提供了巨大的潛力 原文
-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波爾德實驗室(LASP)開發的 12U CubeSat 微衛星「BABAR ERI」,能測量地球反射的短波與輻射出的長波,助力精準分析地表能量收支與雲層輻射效能。
- 雲層是調節地球能量平衡的重要角色,雲能將短波輻射反射回太空(降溫)並將約20%輻射回地表(增暖),但其在氣候模型中的影響仍充滿不確定性。
- BABAR ERI由三套儀器組成,包含短波與總輻射望遠鏡、雙重校準儀與可見光相機,垂直碳奈米管陣列探測器能提高測量精確度與分辨能力。
- 團隊正推動 BABAR ERI 的太空飛行任務,期望其進一步揭示雲輻射與能量流動之間的互動作用。
天文學家在蝘蜓座暗雲中探測到五顆年輕的恆星 原文
- 蝘蜓座暗雲(Chamaeleon cloud)是南半球一個突出的恆星形成區域,距離約 620 光年。它擁有三個主要的暗雲,分別命名為 Cha I、Cha II 和 Cha III。
- 以前的研究發現,Cha I 包含大約 250 顆前主序(PMS)恆星,而 Cha II 則只有不到 100 顆恆星成員,Cha I 和 Cha II 的年齡估計為 200 萬年,而 Cha III 似乎處於早期的進化階段,恆星形成尚未發生。
- 研究團隊使用 ATCA 對蝘蜓座暗雲進行大規模高解析度電波觀測,尋找新星,結果探測到了五顆年輕恆星的無線電發射 。
- 探測到的五顆恆星中有三顆為演化程度相當高的低質量金牛座T星,其中一顆是原恆星體,另一顆被證實是赫比格Ae/Be型恆星,研究指出,這些恆星的電波發射機制很可能是非熱起源的,這需要進一步觀察才能確認。
※ 本文由萌芽機器人自動轉貼自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網站,原始上版日期為 2025-07-07T10:18:00,並有透過程式自動轉換字串,內容僅供參考,若有任何錯誤之處還請見諒!
關於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又被稱為台北市立天文館或台北天文館,座落於臺灣臺北市士林區的臺北科學藝術園區內,隸屬於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創立於 1996 年 11 月 7 日,於 1997 年 7 月 20 日正式全面開放。其起源可追溯至臺灣的第一座天文教育機構,即「臺北市立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