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這篇新聞報道的全部或部分內容,來自竹新社。依據其頻道簡介頁面,竹新社頻道原創新聞按照CC-BY-4.0協議釋出,附加條款同時應用。 |
| --- | --- |
【2025年7月5日訊】
本文來自竹新社。(檢視原文)
聯合國人權辦公室稱,一個月內有至少613名巴勒斯坦人在試圖獲取援助時被殺。發言人雖然說尚無法確定殺戮的負責人,但以色列軍隊很明顯炮擊和射擊了試圖到達援助物資分發點的巴勒斯坦人。
聯合國人權辦公室稱,相關資料基於其可靠來源收集。但加沙人道主義基金會對傷亡數字表示懷疑,指責聯合國直接從哈馬斯控制的加沙衛生部門獲取傷亡數字,試圖抹黑該基金會。
以軍表示正在調查相關死亡報告,正努力減少巴勒斯坦民眾與以軍之間的摩擦。
兩名美國承包商的僱員受訪並提供材料表明,守護援助物資分發點的承包商在巴勒斯坦人尋求援助時使用實彈、震撼彈和胡椒噴霧,對無辜的人造成了不必要的嚴重傷害。承包商Safe Reach Solutions證實採用實彈,但表示這是在高峰期控制人群的必要措施。
(美聯社 1,2)
本文來自竹新社。(檢視原文)
哈馬斯7月4日表示,就阻止以色列對加沙的侵略,哈馬斯與多個巴勒斯坦派別完成內部磋商,並向談判斡旋方作出“積極”回應。哈馬斯已“做好認真準備,以便立即開啟關於停火協議框架實施機制的談判”。
一名哈馬斯官員稱,停火最早可能於下週開始,但首先需要談判以確定每名獲釋的以色列人質可交換的巴勒斯坦囚犯人數,並需具體說明停火期間進入加沙的援助數量。哈馬斯還希望透過聯合國和其他人道主義機構獲得更多援助。
該官員還稱,談判將從停火的第一天開始,以便達成永久停火和以色列從加沙全面撤軍,作為釋放剩餘人質的交換。他說,特朗普已經保證,如果需要,停火將延長到60天以上,以便這些談判達成協議。美國尚未證實此類保證。
以色列國防軍4日說,已實現對加沙地帶約65%面積的“作戰控制”,並打死100餘名武裝人員。以色列4日早些時候的空襲造成至少15人死亡,另有20人在試圖獲取援助時死於槍擊。
(新華社 1,2,美聯社)
本文來自竹新社。(檢視原文)
韓國軍方7月3日晚在中西部戰線抓住一名越界南下的朝鮮居民。
聯參介紹,韓軍當時在軍事分界線一帶發現該人員越界,並對其進行追蹤和監視,最終成功抓住該人員。作戰組在現場確認該人員為非武裝的朝鮮平民,並將其帶離非軍事區。有關部門將就該人員南下的具體過程和歸順意願進行調查。聯參表示,目前朝軍沒有異常動向,軍方已向聯合國軍司令部通報相關情況。
(韓聯社)
本文來自竹新社。(檢視原文)
烏克蘭空軍7月4日稱,3日夜間至4日凌晨,俄軍使用539架無人機和10餘枚導彈對烏髮動大規模空襲,空襲主要方向是基輔。襲擊造成1人死亡、26人受傷。這是繼6月29日俄軍大規模空襲後,俄方再次升級空襲規模。
俄羅斯國防部4日通報,俄軍使用導彈和無人機,對烏克蘭無人機研發和生產企業、軍用機場和煉油廠等發動了大規模打擊。
特朗普3日分別與普京和澤連斯基通話。特朗普稱,與普京的通話未取得任何進展。他認為普京不想停止戰鬥。普京外交顧問烏沙科夫稱,普京通話時強調,俄將消除導致當前危機的“根本原因”,“俄羅斯不會放棄這些目標”。
澤連斯基表示,他和特朗普討論了加強對烏領空的保護,還就國防工業產能和聯合生產問題進行了詳細交流,尤其是獲取無人機和相關技術。
荷蘭和德國的情報機構發現,俄羅斯正加大對烏克蘭使用違禁的化學武器氯化苦以及鄰氯苄叉縮丙二腈,將躲避的烏克蘭士兵趕到空曠的地方再殺死。
(美聯社 1,2,新華社 1,2,3,4)
本文來自竹新社。(檢視原文)
美國得克薩斯州中部地區近日暴雨引發嚴重洪災,已造成至少13人死亡、多人失蹤。在河水暴漲的瓜達盧普河沿岸,逾20名參加夏令營活動的兒童下落不明。
(新華社)
本文來自竹新社。(檢視原文)
滬昆鐵路東孝站7月2日20:28分發生事故,一列貨車與下行正線透過的K1373次旅客列車機車發生側面衝突,致客K1373脫軌停運約3小時,無人員傷亡。
事故發生後,K1373次列車停電、空調和通風系統失效,車廂內悶熱,不少乘客出現呼吸困難、頭暈等症狀,一名乘客砸窗通風,隨後被警察帶走。公安工作人員表示僅對砸窗乘客批評教育。
廣鐵長沙客運段5日發文介紹處置措施,並表示當時溫度為31度左右,車內雖悶熱但未達到開啟車門和破窗的緊急程度,呼籲旅客聽從列車工作人員安排。
(極目新聞,縱覽新聞,廣鐵長沙客運段)
| 分享: 分享到Telegram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Twitter 分享給QQ好友 [傳送E-mail](mailto:?subject=%E7%AB%B9%E6%96%B0%E7%A4%BE2025%E5%B9%B47%E6%9C%885%E6%97%A5%E6%96%B0%E9%97%BB%20%E2%80%93%20%E7%B6%AD%E5%9F%BA%E6%96%B0%E8%81%9E&body=%E7%AB%B9%E6%96%B0%E7%A4%BE2025%E5%B9%B47%E6%9C%885%E6%97%A5%E6%96%B0%E9%97%BB:%0Ahttps://zh.wikinews.org/wiki/%E7%AB%B9%E6%96%B0%E7%A4%BE2025%E5%B9%B47%E6%9C%885%E6%97%A5%E6%96%B0%E9%97%BB%0A%0A%E4%BE%86%E8%87%AA%20%E7%B6%AD%E5%9F%BA%E6%96%B0%E8%81%9E%EF%BC%8C%E4%BA%BA%E4%BA%BA%E5%8F%AF%E7%B7%A8%E8%BC%AF%E7%9A%84%E8%87%AA%E7%94%B1%E6%96%B0%E8%81%9E%E6%BA%90%EF%BC%81 "傳送E-mail") 分享到領英 分享到WhatsApp 分享到LINE |
| --- |
※ 本文由萌芽機器人自動轉貼自維基新聞,並有透過程式將可能的簡體中文自動轉換為台灣正體中文,新聞內容僅供參考,若有任何錯誤之處還請見諒!
關於維基新聞:他們是一群志願者,使命是建立一個高品質,更新迅速,內容公正準確,且具有新聞價值的網站。所有在維基新聞網站內的內容都在自由版權許可下發布。這使得他們的內容能夠被自由的重新發佈與使用,並希望對全球數位資訊共享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