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位於智利Rio Hurtado由NASA資助的小行星陸地撞擊持續報警系統(Asteroid Terrestrial-impact Last Alert System, ATLAS)首次偵測到一顆來自星際空間的彗星,這顆星際彗星來自人馬座方向,已被正式命名為3I/ATLAS,它目前距離地球約6.7億公里。3I/ATLAS是繼1I/ʻOumuamua和2I/Borisov之後,第3個被確認的太陽系外天體。NASA近地天體研究中心主任表示從一個恆星鄰域移動到另一個恆星鄰域需要數百萬年的時間,因此這個天體很可能已經在太空中旅行了數億年,甚至數十億年,所以也無法預測它來自哪顆恆星。

圖說:此圖顯示星際彗星3I/ATLAS經過太陽系時的軌跡,它將在10月最接近太陽。圖片來源:NASA/JPL-Caltech
自第一份報告以來,研究人員從全球三臺不同的ATLAS望遠鏡以及位於加州帕洛瑪天文臺Zwicky瞬變設施(Zwicky Transient Facility, ZTF)的檔案中,都找到了在發現該天體之前的觀測資料,這些「發現前」的觀測資料可以追溯到6月14日。自從該天體首次被報導以來,許多望遠鏡都報告了進一步的觀測結果。這顆彗星不會對地球造成任何威脅,並至少會保持在1.6個天文單位(約2.4億公里)的距離。目前,它距離太陽約4.5個天文單位(約6.7億公里),位於木星附近,並以每秒59公里的驚人速度朝這邊飛來。3I/ATLAS將於10月30日左右最接近太陽,屆時距離太陽約1.4個天文單位(約2.1億公里),恰好位於火星軌道內。
世界各地的天文學家正在研究這顆星際彗星的大小和物理特性,自7月1日發現它以來,已經進行了100多次觀測,初步報告顯示彗星有彗尾,彗核周圍有一團氣體和塵埃雲。3I/ATLAS 應該在9月前仍能被地面望遠鏡觀測到,但之後它會因為太接近太陽而無法觀測,預計在12月初,重新出現在太陽的另一側,屆時將有更多觀測機會。根據亮度來看,這顆彗星似乎比前兩顆太陽系外的訪客更大,直徑可能有幾十公里,速度也更快,而且來自不同的方向。雖然它的母星未知,但科學家猜測它更靠近銀河系的中心。(編譯/趙瑞青)
資料來源:NASA
※ 本文由萌芽機器人自動轉貼自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網站,原始上版日期為 2025-07-04T10:04:00,並有透過程式自動轉換字串,內容僅供參考,若有任何錯誤之處還請見諒!
關於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又被稱為台北市立天文館或台北天文館,座落於臺灣臺北市士林區的臺北科學藝術園區內,隸屬於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創立於 1996 年 11 月 7 日,於 1997 年 7 月 20 日正式全面開放。其起源可追溯至臺灣的第一座天文教育機構,即「臺北市立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