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兩次爆炸摧毀的恆星殘骸
- 緊貼母恆星的行星可能會引發自身的毀滅
- 火星註定會變成沙漠嗎?
- 天文學家發現一顆超級地球系外行星圍繞附近的恆星執行
- 科學家揭示太陽X級閃焰期間電流的快速演變
被兩次爆炸摧毀的恆星殘骸 原文

圖說:超新星殘餘物 SNR 0509-67.5
圖片來源: ESO/P. Das et al. Background stars (Hubble): K. Noll et al.
- 首張影像證明:歐洲南方天文臺的甚大望遠鏡(VLT)搭載 MUSE 儀器捕捉到超新星遺跡 SNR 0509 67.5 的影像,顯示出鈣元素形成 兩層同心殼,證實這顆恆星經歷了「雙重爆炸」的死亡方式(double detonation)。
- 在此機制中,白矮星先吸積伴星的氦層並觸發第一波氦層爆炸,該震波穿過星體後導致核心觸發第二次爆炸。這種 次常態質量爆炸( sub-Chandrasekhar mass explosion-未達到經典臨界質量卻仍能致爆的現象)首次由影像直接證實。
- Type Ia 超新星是宇宙距離尺度和宇宙加速膨脹研究的「標準燭光」,此觀測有助於解析其爆發動力學,也進一步影響成為鐵等重元素來源的理解。
- 研究團隊將持續搜尋更多雙重爆炸遺跡、研究元素分佈與光譜特徵,以提升對 Type Ia 超新星多元成因的理解,並應用於宇宙學與元素起源研究中。
緊貼母恆星的行星可能會引發自身的毀滅 原文
- 歐洲太空總署的 CHEOPS任務協同 NASA 的 TESS,首次觀測到超近距離系外行星 HIP 67522 b 在凌日時,竟能誘發母恆星爆發強烈閃焰,這些閃焰能量比預期高約百倍。
- HIP 67522 b 軌道極近母恆星,約 7 天完成一次繞行,研究推測其透過扭曲母恆星的磁場觸發閃焰,引爆恆星活動。
- 行星導致恆星發生閃焰的現象被觀察證實,改寫了恆星與行星互動的傳統觀念;行星不再只是被動承受,甚至主動引發恆星反應。
- HIP 67522 b不僅遭受自身觸發母恆星的閃焰轟擊,接收的高能輻射量約為原本的六倍,因此大氣迅速流失,估計在未來上億年內將從類木星級迅速萎縮至類海王星級。
- 此發現有助於瞭解恆星與行星的磁互動型別,未來可望在更多類似系統中驗證並延伸研究。
火星註定會變成沙漠嗎? 原文
- 為何火星最終成為乾燥荒漠?研究提供新機制解釋火星氣候劇烈波動與乾燥化過程。 「好奇號」在夏普山(Mt. Sharp)發現富含碳酸鹽岩石,證明古代火星曾擁有液態水與濃厚二氧化碳大氣。
- 研究碳迴圈,地球透過二氧化碳–岩石迴圈維持溫度平衡,但火星缺乏活躍火山釋放二氧化碳,導致碳封存後無法有效補充大氣。
- 模擬研究指出,當太陽亮度增加使表面出現少量液態水時,觸發碳酸鹽沉澱,迅速將二氧化碳移出大氣,進而導致又一次降溫乾燥。
- 火星可能經歷數十萬年間斷續液態水期,週期性乾燥-濕潤轉換,隨後進入長達億年之久的乾旱狀態,間斷出現宜居條件 。
- 長期乾燥期(約 1 億年)對生命出現與持續存在相當不利,限制了火星可能成為宜居星球的持續性。
- 碳酸鹽沉積與氣候波動驅動的「自我調節」機制,為理解火星氣候歷史與是否曾具備適居條件提供新視角 。
- 研究指出火星的缺乏火山補給機制,使其碳迴圈未能達到地球式的自我平衡,最終鎖定成為荒漠星球。
天文學家發現一顆超級地球系外行星圍繞附近的恆星執行 原文
- 天文學家利用 NASA的TESS太空望遠鏡,發現一顆超級地球系外行星,命名為TOI 1846 b,繞行一顆鄰近的M型矮星,距離我們約154光年。
- 行星的半徑約為地球的2倍,質量約為地球的4倍,體型屬於典型的超級地球級別。
- TESS利用凌日法(Transit)首度偵測到該行星透過恆星前方造成的光度微弱變化。
- 後續利用地面望遠鏡進行高精度光學與光譜分析,確認了行星的存在及性質。
- 此行星的發現進一步彰顯 TESS 對鄰近恆星系統中小型行星探索的成效,截至目前共確認 636 顆系外行星。
- TOI 1846 b的發現豐富了對M型矮星周圍適居帶內超級地球的理解,也有助於未來探討其大氣組成與可能存在生命的潛力。
- 此項成果彰顯 TESS 在搜尋近距離、體型適中系外行星上的卓越表現,也為後續 JWST 或地面極大望遠鏡的深入觀察奠定基礎。
科學家揭示太陽X級閃焰期間電流的快速演變 原文
- 科學家藉由美國太陽動力學天文臺(SDO)對太陽的磁場和極端紫外線觀測(high-cadence magnetograms and extreme ultraviolet observations),首次捕捉到伴隨猛烈太陽 X-級閃焰而迅速變化的強電流,證明瞭閃焰與快速時空垂直電流( rapid spatiotemporal vertical electric currents )間的直接聯絡。
- 使用 NASA 的衛星監測閃焰爆發期間電漿行為,並透過磁通量計及粒子探測器分析電流密度及方向變化,在閃焰核心區域電流於不到數秒內急遽增強,磁場劇烈變化,證實太空中的電流能瞬間遞增數倍。
- 閃焰爆發時高能電子被快速加速,引起電場變動,瞬間驅動形成強電流,這些瞬變電流會直接幹擾磁圈、幹擾電力系統、衛星運作與無線通訊。
- 研究有助理解太陽風暴如何快速形成與傳播,增加對地磁擾動預測精準度,並提升對太空天氣的預警能力。
※ 本文由萌芽機器人自動轉貼自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網站,原始上版日期為 2025-07-03T09:35:00,並有透過程式自動轉換字串,內容僅供參考,若有任何錯誤之處還請見諒!
關於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又被稱為台北市立天文館或台北天文館,座落於臺灣臺北市士林區的臺北科學藝術園區內,隸屬於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創立於 1996 年 11 月 7 日,於 1997 年 7 月 20 日正式全面開放。其起源可追溯至臺灣的第一座天文教育機構,即「臺北市立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