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家利用Australia Telescope Compact Array(ATCA)望遠鏡,對一個名為Chamaeleon cloud complex的恆星形成區進行了大規模的無線電觀測。這次的觀測在其中發現了5顆年輕恆星,這項結果讓我們對這個複合體的特性有更多的瞭解。天文學家認為對恆星形成區域進行全面研究,從而更深入地瞭解恆星生命週期的初始階段,對於理解恆星形成和恆星演化過程至關重要。
Chamaeleon cloud complex是南半球一個著名的恆星形成區,距離我們約620光年,它包含三片主要的暗雲,分別是Cha I、Cha II和Cha III。先前的研究發現Cha I包含約250顆主序前星(PMS),而Cha II則擁有不到100顆恆星成員。Cha I和Cha II的年齡估計為200萬年,而Cha III似乎處於更早的演化階段,目前尚未發現恆星形成。研究團隊決定利用ATCA對Chamaeleon cloud complex進行大規模高解析度無線電波觀測,以尋找新的恆星。結果,他們探測到5顆年輕恆星的電波發射。根據這篇論文,在探測到的5顆恆星中,有3顆是演化程度相當高的低質量金牛座T型變星,其中一顆是原恆星,另一顆被證實是赫比格Ae/Be型星。天文學家指出,除了原恆星外,這些恆星的電波發射機制很可能並非源自於熱源。

圖說:Cha II/III區域(左)和Cha I子區域(右)的Herschel 250 𝜇m影像,圖中以圓形標示出ATCA實際觀測的視野(直徑 9 角分,相當於ATCA在5.5 GHz的視場)。方形則表示每個視場中已知年輕恆星的位置。圖片來源:arXiv (2025). DOI: 10.48550/arxiv.2506.15927
研究團隊利用Australian Long Baseline Array(LBA)進一步檢查了偵測到的無線電源,LBA的觀測結果發現,其中一個編號為J11061540-7721567的天體可能是一個緊密的雙星系統,軌道週期約為40年,質量約為1.0個太陽質量,半長軸為12個天文單位。此外,ATCA的觀測也初步偵測到Chamaeleon內另外5顆年輕恆星。然而,這些天體仍需進一步觀測才能確認。論文中作者總結了使用ATCA在Chamaeleon中發現新恆星的效率,由於調查區域中共包含201顆年輕恆星,因此此次偵測到新恆星的比例約在2.5%至5%之間,略低於其他恆星形成區。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arXiv上。(編譯/趙瑞青)
資料來源:PHYS.ORG
※ 本文由萌芽機器人自動轉貼自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網站,原始上版日期為 2025-07-01T14:22:00,並有透過程式自動轉換字串,內容僅供參考,若有任何錯誤之處還請見諒!
關於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又被稱為台北市立天文館或台北天文館,座落於臺灣臺北市士林區的臺北科學藝術園區內,隸屬於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創立於 1996 年 11 月 7 日,於 1997 年 7 月 20 日正式全面開放。其起源可追溯至臺灣的第一座天文教育機構,即「臺北市立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