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9日訊】
臺灣首位留美哲學博士、228事件受難菁英林茂生,自1947年的228事件後下落不明至今78年,其家族成員今年5月間向臺灣首都的地方法院聲請死亡宣告,已於6月20日裁準。

林茂生之像,1945年
臺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主文指出:準對失蹤人林茂生為宣告死亡之公示催告;應於本公示催告公告之翌日起2個月內,向法院陳報現尚生存,如不陳報,法院將宣告其為死亡。本裁定不得抗告。
現行臺灣民法規定:失蹤人失蹤滿7年後,法院得因利害關係人或檢察官之聲請,為死亡之宣告;失蹤人為80歲以上者,得於失蹤滿3年後,為死亡之宣告;失蹤人為遭遇特別災難者,得於特別災難終了滿1年後,為死亡之宣告。
根據中華民國(臺灣)國家人權記憶庫網站資料指出,林茂生為臺灣首位哲學博士,因抨擊行政長官公署施政,在1947年228事件發生期間,臺北市成立處理委員會,林茂生被邀發表簡短意見,為當局所忌,遭羅織陰謀叛亂罪名,1947年3月10日晚於自宅遭特務人員逮捕,迄今生死不明。
林茂生,字維屏號耕南,1887年生於大清帝國福建臺灣省臺南府城,林茂生的父親林燕臣是一位清治臺灣時期的秀才。林茂生3歲時便追隨祖父,接受薰陶,奠下深厚的漢學基礎。
1896年,曾隨同日本曹洞宗和尚學習日文,1899年左右,因乃父與教會的關係,林茂生進入其父執教的長老教中學求學,由於他在漢文方面已有相當的程度,在同學中出類拔萃,於是受校長之命,教授其他學生,因此他在中學裡是半教半讀,人家都稱他「半仙的」。4年後,由於成績優異,受教會保送赴日讀書,先在京都同志社中學研讀日文一年,隨後考入京都第三高等學校的文科。
1916年,林茂生以優異的成績獲得東京帝國大學的文學士學位,成為臺灣人在日本統治下的第一個文學士。
1927年,林茂生被遴選為「在外研究員」,公費赴美國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留學,進入該校著名的Teacher’s College ,投入當時著名的教育哲學泰斗杜威(John Dewey)與門羅兩教授的門下。
1928年4月,順利獲得哥大的文學碩士學位。在哥大第二年,因臺灣總督府資助期限已屆,後來幸得哥大校方與臺灣總督府同意各負擔獎學金若干,其不足部分由林妻在臺灣舉債,使得林茂生得以繼續完成博士學位,那筆債務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林茂生的次子林宗義任教臺大醫院時,還在替他償付利息,後來多虧當時惡性通貨膨脹之賜,才使全部債務於1946年全部償清。
終戰後,臺灣民眾歡欣鼓舞,熱烈歡迎中國政府的到來,但南京國民政府接收臺灣之後,新來的陳儀政府表現在政治上的貪汙腐敗,林茂生主持的《民報》都勇於揭露當時政治社會的黑暗,一一提出忠實的報導,以及諤諤的諫言,使得《民報》的銷路扶搖直上。1946年1月底到2月上旬,短短10餘天之內,《民報》就揭露6則貪汙的新聞,平均幾乎兩天1則。
就是由於它對於權勢當局,毫不客氣加以指責批評,因而得罪當道,埋下厄運的種子。
228事件發生後,林茂生憂心忡忡,感慨地說:「局勢不好了!看樣子,臺灣人將要更加艱苦了!」後來有電臺廣播,請他出面磋商處理的方法,他認為一個學者對實際政治無從參與,也就沒有積極參與,林茂生僅在在1947年3月4日時去了一下處理委員會,發表了簡短的意見,督促他們要公平,要有建設性,以後就沒有出面了。
後來有人勸他走避,免遭不測,他卻天真地說:「他們知道我林茂生並沒有做什麼,能對我怎麼呢?」
1947年3月10日晚,林茂生遭中華民國特務人員以“陳儀請林先生談話”為由逮捕,自此下落不明。
※ 本文由萌芽機器人自動轉貼自維基新聞,並有透過程式將可能的簡體中文自動轉換為台灣正體中文,新聞內容僅供參考,若有任何錯誤之處還請見諒!
關於維基新聞:他們是一群志願者,使命是建立一個高品質,更新迅速,內容公正準確,且具有新聞價值的網站。所有在維基新聞網站內的內容都在自由版權許可下發布。這使得他們的內容能夠被自由的重新發佈與使用,並希望對全球數位資訊共享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