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而強的星暴星系
- NASA利用月光校準太空測量
- 太陽噴發X1.9級閃焰
- 玉夫座星系NGC 253的高解析圖
- 多樣的系外行星系統
小而強的星暴星系 原文
圖說:NGC 4449.
圖片來源:ESA/Hubble \& NASA, E. Sabbi, D. Calzetti, A. Aloisi
- NGC 4449矮星系距離地球約 1,250 萬光年,位於獵犬座,是 M94 星系群的成員。
- 該星系雖屬體型小、恆星數少的矮星系,但卻正進行大規模的星爆,恆星生成速率高於預期,這使它成為一個星暴星系。
- 大多數星暴星系主要在其中心產生恆星,但NGC 4449 到處都是明亮的年輕恆星,遍佈整個星系。
- 研究人員認為,NGC 4449 與周圍星系的引力互動,可能引發氣體塵雲壓縮和恆星形成,提供研究星系演化的重要視窗。
- 影像結合哈伯過去數個觀測計畫的資料,涵蓋多波段光譜,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也對 NGC 4449 拍攝,顯示其塵埃氣流受到年輕恆星強烈輻射的影響。
- NGC 4449 雖是小型矮星系,卻正以全球性星爆規模大量生成恆星。透過哈伯與韋伯望遠鏡的多波段觀測,科學家能深入解析星系間互動如何驅動恆星誕生,進一步理解星系演化機制。
NASA利用月光校準太空測量 原文
- 一個名為Arcstone即將發射的光譜儀,將擔負測量太空月球反射率的任務,使用光譜儀測量月球光譜反射率。
- 月球沒有大氣影響,月球反射光極為穩定,可作為校準標準,以此來校準和改進地球觀測所收集的科學資料,然而科學界或太空產業尚沒有國際公認的太空月球反射率標準。
- Arcstone 預計將於6月下旬發射,在進入軌道大約三週後開始收集資料(稱為First Light)。
- 任務期為六個月,透過光譜儀量測不同月相與月球擺動角度下的光譜反射資料,建立精確校準紀錄,以提供更經濟、穩定、普適、成本效益佳的觀測資料校準標準。
太陽噴發X1.9級閃焰 原文
- NASA「太陽動力學天文臺」(SDO)於美國東部時間 6月19日晚上7:50捕捉到一次強烈太陽閃焰,閃焰規模X1.9 級。
- SDO 以極紫外線波段進行拍攝,畫面顯示太陽右上方閃光極亮,其餘區域分佈暗亮交錯。
- 太陽閃焰為太陽釋放的強大電磁能量爆發,可能擾亂地球高頻無線電通訊、電力系統、導航訊號、甚至影響太空船和太空人的安全。
玉夫座星系NGC 253的高解析圖 原文
- 研究團隊利用智利的超大望遠鏡(VLT)搭載 MUSE 儀器,對距離約1100萬光年的玉夫座星系 NGC 253(Sculptor Galaxy)進行超過50小時觀測,結果刊登於《Astronomy \& Astrophysics》。
- 透過 MUSE 同步捕捉數千個波長,合併超過100張影像,拼接涵蓋的區域約65,000光年寬,顏色包含約4,000–1,000多種的高解析圖。
- 多色光譜可揭示星團年齡、化學成分、氣體運動等資訊,首次在星系尺度探勘星際物理過程。
- 首批分析獲得約500顆行星狀星雲,透過其光度函式驗證星系距離。
- 該影象的未來研究將探索氣體如何流動、如何改變其成分以形成整個星系的恆星。
多樣的系外行星系統 原文
- 為數眾多的系外行星顯示出極端多樣性,包括質量、尺寸與軌道特性,挑戰傳統太陽系樣貌觀點;隨著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啟用,能直接觀察它們的大氣。
- 研究指出地球生物(如細菌)能在高濃度 H₂、He、CO₂、CO 等氣體中生存,強調尋找生命跡象不能僅限於地球模式,而應涵蓋不同溶劑、雲層中的生物圈及全球海洋等潛在環境。
- 研究指出生命基本需要金屬離子做為催化劑,若表面無固態接觸,需透過隕石等方式補充這些元素。
- 現階段 JWST 等望遠鏡聚焦可觀測大氣特徵,下一代望遠鏡將進一步擴充套件對生物特徵的檢測能力。
※ 本文由萌芽機器人自動轉貼自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網站,原始上版日期為 2025-06-22T00:10:00,並有透過程式自動轉換字串,內容僅供參考,若有任何錯誤之處還請見諒!
關於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又被稱為台北市立天文館或台北天文館,座落於臺灣臺北市士林區的臺北科學藝術園區內,隸屬於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創立於 1996 年 11 月 7 日,於 1997 年 7 月 20 日正式全面開放。其起源可追溯至臺灣的第一座天文教育機構,即「臺北市立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