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87*超大質量黑洞的新測量結果
- 在宇宙“正午”看到令人驚訝的強烈黑洞噴流
- 宇宙射線從何而來?
- 觀測分析整個星系的 X 射線來搜尋軸子
- 發現新行星可能形成的地點
- 模擬具有緊湊軌道的系外行星系統
M87*超大質量黑洞的新測量結果 原文
圖說:M87* 圖片來源:Event Horizon Telescope
- 最新研究運用事件視界望遠鏡(EHT)對 M87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 M87* 進行分析,估計其質量為太陽的 65 億倍,旋轉速度大約是理論最大速度的80%。
- 搭配磁場分析,發現盤內物質以約 23% 的光速(約 7×10⁷ m/s)落入黑洞,估算吸積率介於每年 0.00004 至 0.4 個太陽質量之間。
- 目前吸積速率遠低於愛丁頓極限,顯示此黑洞處於相對寧靜的穩定狀態,並非處於爆發性成長期 。
- 所釋放的吸積能量剛好匹配 M87 自中心噴射出的粒子噴流(jet)功率,支援吸積過程驅動噴流的理論。
- 此研究發表於《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並指出 M87* 目前的自轉引數已比過去估計值高(以前對 M87 自旋的估計在 0.1 到 0.98 之間),顯示其自轉率至少為0.8,甚至可能接近理論最大值0.998。
- 隨著望遠鏡技術進步,M87* 將持續成為研究極端重力與時空結構的理想「宇宙實驗室」,協助驗證廣義相對論並理解超大質量黑洞對星系演化的影響。
在宇宙“正午”看到令人驚訝的強烈黑洞噴流 原文
- NASA的錢卓X射太空望遠鏡(Chandra X-ray Observatory)發現一顆位於宇宙「正午」(約宇宙誕生後30億年)時期的黑洞,釋放出異常強大的噴流。
- 研究團隊利用錢卓太空望遠鏡與甚大陣列(Karl G. Jansky Very Large Array )觀測這顆黑洞,聚焦於「宇宙正午」,此時大多數星系與超大質量黑洞成長最快。
- 研究發現一股噴流從黑洞向右上角噴出,這個黑洞距離地球 116 億光年 ,噴流由黑洞周圍物質盤加速所形成,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當時的密度較高,電子在宇宙微波背景中碰撞,將微波光子能量提升至X射線範圍,這些X射線被錢卓太空望遠鏡望偵測到。
- 研究確認兩顆黑洞,距離地球分別為116億與117億光年,其噴流長度超過30萬光年,粒子速度達光速的92%至98%。
- 錢卓太空望遠鏡的X射線高解析度成功分辨噴流與明亮類星體(不斷增長的超大質量黑洞)的細微分離。噴流研究有助探討黑洞如何影響早期宇宙環境。
宇宙射線從何而來? 原文
- 宇宙射線的來源一直是個謎,可能來自黑洞、超新星殘骸或恆星形成區等極端天體環境,同時也伴隨高能微中子產生。 研究團隊探討被暱稱為「PeVatron」的宇宙粒子加速器其來源與特性,現已取得突破。
- 第一篇研究成果發表於《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研究團隊研究利用 XMM Newton 太空望遠鏡觀測一處由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Large High Altitude Air Shower Observatory, LHAASO) 探測到的 PeVatron 候選源,發現該源可能為脈衝星風星雲(pulsar wind nebula),首次確認某 PeVatron 的實際身分。
- 第二篇研究成果發表於《Research Notes of the AAS》,使用 NASA 的 Swift X 射線望遠鏡,對LHAASO探測到的宇宙射線源進行X光觀測,並計算其 X 光輻射上限,為未來觀測鋪路。
- 研究團隊的目標是建立一份分類完善的宇宙射線源目錄,供未來微中子探測器與各波段望遠鏡深入研究。
- 研究團隊將結合冰立方中微中子天文臺(IceCube)、X 光與 γ 光望遠鏡資料,探討為何部分射線源會釋放中微子,研究粒子加速與中微子生成的機制差異。
- 此係列成果將助於揭開宇宙高能粒子來源之謎,並深化我們對粒子加速、銀河演化與暗物質等基本物理現象的理解。
觀測分析整個星系的 X 射線來搜尋軸子 原文
- 兩組獨立研究團隊利用X射線觀測整個星系,尋找暗物質候選粒子「軸子」(axions),設定迄今最嚴格的軸子性質限制,推進對暗物質的探索及超越標準模型物理學的研究。
- 研究聚焦M82(雪茄星系)與M87(室女座星團中心星系),使用NuSTAR望遠鏡分析X射線資料,計算軸子發光度,並結合模擬星系的磁場分佈,研究軸子轉換為光子的過程。
- 軸子是假設的輕質量粒子,可能解決量子色動力學的強CP問題,並被認為是暗物質的重要候選者。研究未發現軸子存在的直接證據,但對軸子-光子耦合強度設定了強大約束。
- 這些觀測限制了軸子的質量範圍與相互作用特性,為未來暗物質研究提供新方向。軸子若存在,可能影響星系形成與宇宙演化,揭示超出標準模型的新物理。研究成果於刊登於《Physical Review Letters》。
發現新行星可能形成的地點 原文
- 天文團隊利用阿塔卡瑪大型毫米波陣列(ALMA)觀測一顆遠在年輕恆星周圍的原行星盤,發現該盤呈現結構化,包括延伸達130天文單位的環與螺旋臂等特徵.。
- 在距核心約50天文單位處偵測到一個明顯缺口,並觀察到可能的行星大氣輻射(atmospheric emission),暗示一顆類木星質量的氣體巨行星正在形成中。
- 這些觀測結果與行星形成理論模型高度吻合,尤其是透過重力與物質互動導致的盤中螺旋與缺口等結構。因此,此次研究確認該區域為「行星誕生地」(likely site of planet in formation),提供直接證據支撐理論預測。
- 研究團隊計畫利用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進行後續觀測,以確認該潛在新行星的存在與性質。
- 此發現有助於理解氣體巨行星在原恆星盤中的形成演化過程,並為探索其他星系中類似現象提供範本與方向。
模擬具有緊湊軌道的系外行星系統 原文
- 研究團隊透過先進數值模擬,提出行星在恆星坍縮末期即開始形成的機制,挑戰「恆星先形成再行星」的傳統。
- 在模擬中,盤內物質持續落入—氣體與巖質顆粒供應原行星盤,正在成長的行星會吸收巖質物質,同時其軌道透過與盤氣體作用向內遷移。
- 當行星質量增加至臨界值,其內遷速率加快,可能被吸入恆星;但若控制得當,可留下多顆質量相近的巖質行星,形成緊密排列的系統。
- 模擬結果揭示,倖存行星系的總質量與宿主恆星質量成正比,與觀測到的緊密外行星系吻合。
- 此形成機制類似巨行星衛星系統(如木衛)形成過程,但時程差異導致質量比例不同——恆星盤的存續時間更長,使最終系統質量較低。
- 首次提供一套涵蓋行星質量、軌道與恆星質量關係的理論解釋,揭示這類緊密巖質系統在恆星形成早期即已形成與穩定。本研究刊登於《Nature Communications》。
※ 本文由萌芽機器人自動轉貼自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網站,原始上版日期為 2025-06-11T08:24:00,並有透過程式自動轉換字串,內容僅供參考,若有任何錯誤之處還請見諒!
關於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又被稱為台北市立天文館或台北天文館,座落於臺灣臺北市士林區的臺北科學藝術園區內,隸屬於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創立於 1996 年 11 月 7 日,於 1997 年 7 月 20 日正式全面開放。其起源可追溯至臺灣的第一座天文教育機構,即「臺北市立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