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30日一顆火流星劃過美國基特峰國家天文臺上空
- GHOST望遠鏡探索超熱木星HAT-P-70b
- 天文學家發現中等質量黑洞的新證據
- 衛星所發出的電磁波幹擾電波天文觀測
- 高能宇宙射線的可能來源
- 馬卡萊恩鏈的電離氫氣橋
5月30日一顆火流星劃過美國基特峰國家天文臺上空 原文
圖說:A meteor streak is captured as it plunges through Earth's atmosphere over Kitt Peak National Observatory in Tucson, Arizona.
圖片來源:KPNO/NOIRLab/NSF/AURA/J. Dai)
- 2025年5月30日,一顆明亮的火流星劃過美國亞利桑那州基特峰國家天文臺(Kitt Peak National Observatory)的夜空。
- 基特峰海拔超過2.1公里,擁有黑暗天空與稀薄大氣,適合天文觀測,是捕捉火流星的理想地點。
- 根據國家光學-紅外天文研究實驗室((National Optical-Infrared Astronomy Research Laboratory, NOIRLab)資料,火流星的亮度需超過行星(視星等-4或更亮),這顆流星因其耀眼光芒被歸類為火流星。
- 此次火流星為偶發事件,未與任何已知流星雨相關,可能是太陽系形成時的隨機太空碎片撞擊地球大氣所致。
- 火流星事件有助於研究太空碎片的組成與軌跡,增進對太陽系早期物質的瞭解。
GHOST望遠鏡探索超熱木星HAT-P-70b 原文
- 研究團隊利用GHOST望遠鏡觀測在雙子座南區的超熱木星HAT-P-70b,這是一顆距離地球約1100光年的氣態巨行星。
- HAT-P-70 b 是一顆非常“蓬鬆”的行星,其半徑幾乎是木星的兩倍。它離主恆星相當近,軌道週期2.7個地球日,溫度約為2,300°C,使其成為已知最熱的行星之一,極端的溫度使這顆超熱的木星具有奇特的大氣層,其中有各種各樣的氣態金屬原子和離子。
- 研究發現HAT-P-70b大氣中存在快速移動的電離鈣,顯示出強烈的行星風,速度高達每秒數十公里,揭示其動態大氣環境。
- 透過高解析度光譜分析,團隊捕捉到行星大氣的化學組成與運動模式,觀測結果有助於探索超熱木星的形成與演化,特別是它如何在靠近母恆星的環境中維持穩定大氣。
- 未來將進一步探討其他類似行星的大氣特性,增進對系外行星多樣性的認識。
天文學家發現中等質量黑洞的新證據 原文
- 研究團隊確認了中等質量黑洞(IMBH)的存在,質量介於恆星質量黑洞(數十倍太陽質量)與超大質量黑洞(數百萬至數十億倍太陽質量)之間,約為8200至20,000太陽質量,發表於《天文物理學期刊通訊》。
- 中等質量黑洞被認為是早期星系演化中超大質量黑洞的種子,但因觀測難度高,證據稀少。此次研究利用重力波資料,提供迄今最強的IMBH存在證據。
- 研究團隊分析LIGO-Virgo第三次觀測執行(O3)的重力波資料,發現名為GW190521g的事件,顯示兩個黑洞合併形成質量約150太陽質量的黑洞,屬於中間質量範圍。
- 該發現支援中等質量黑洞作為星系中心超大質量黑洞形成的中間階段假說,對理解星系演化及宇宙早期恆星起源具重要意義。
衛星所發出的電磁波幹擾電波天文觀測 原文
- 研究團隊使用低頻陣列電波望遠鏡(Low Frequency Array radio telescope, LOFAR)觀察68顆Starlink衛星,研究發現可以在整個電磁波譜中可以看到衛星。
- 衛星產生的低頻訊號,會導致電波望遠鏡檢測到無線電『嗡嗡聲』,影響電波天文觀測。 星系演化等研究。
- 預計將來會有50,000-200,000 顆衛星,進一步加劇幹擾,若不加以控制,無線電天文學可能因幹擾過強而無法進行,影響對宇宙早期結構、
高能宇宙射線的可能來源 原文
- 宇宙射線是以接近光速移動的高能粒子,來源長期未明。
- 最新研究指出,特定條件下的超新星爆炸可能是產生超高能宇宙射線的來源。
- 當一顆恆星在爆炸前釋放出大量物質,形成密集的外殼,超新星爆炸的衝擊波撞擊此外殼時,會產生強大的磁場,將粒子加速至 PeV(千兆電子伏特peta-electronvolt )能量。
- 這種加速過程僅持續數月,解釋了為何難以直接觀測到這些高能宇宙射線。
- 研究結果支援超新星殘骸作為宇宙射線加速器的理論,並已發表於《Astronomy \& Astrophysics》期刊。
馬卡萊恩鏈的電離氫氣橋 原文

圖說:Overall Photons: Francisco Javier Pérez Olvera, Manuel Alejandro Chavarría Silva, George William Hoffman, Kollar Istvan, Jonathan Schwab, Giovanni Lombardi, Fumio Saito, Francesco Morini, David Serquera, Lorenzo Lilli \& Giampiero Lilli, Gianni Melis, Richard Mongold, Emanuele La Barbera, Michele Mazzola, Ashley Brown, Satoshi Iino, Jeff Ratino, Ulli Wittur Fee, Marco Martinelli, Roberto Volpini, Krzysztof Gaudy, Patrick Bisaillon, Darius Kopriva, Jacopo Fallai, Roberto Testi, Kyle Fisk, Andrea Iorio, Fernando Linsalata, Elisa Cuccu
圖片來源:Astronomy.com
- 《Astronomy Magazine》展示馬卡萊恩鏈(Markarian’s Chain)的深空影像,揭示位於室女座星系團(Virgo Cluster)中的電離氫氣橋,顯示星系間過去的重力互動作用。
- 馬卡里安鏈由至少七個星系組成,位於距離地球約7000萬光年的室女座星系團核心,包含M84、M86及互動星系對NGC 4438與NGC 4435(稱為「馬卡萊恩之眼」)。
- 此影像由29位天文攝影師合作,耗時660小時拍攝,展現從NGC 4438延伸至M86的電離氫氣橋,顯示星系間物質交換的證據。
- 電離氫氣橋證實星系間過去的引力互動作用,有助於研究星系團的演化與動態。
※ 本文由萌芽機器人自動轉貼自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網站,原始上版日期為 2025/06/01 11:09:00,並有透過程式自動轉換字串,內容僅供參考,若有任何錯誤之處還請見諒!
關於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又被稱為台北市立天文館或台北天文館,座落於臺灣臺北市士林區的臺北科學藝術園區內,隸屬於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創立於 1996 年 11 月 7 日,於 1997 年 7 月 20 日正式全面開放。其起源可追溯至臺灣的第一座天文教育機構,即「臺北市立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