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大質量黑洞噴出「子彈狀」黑洞風
- 黑洞之舞揭示了數學的抽象幾何結構
- Europa Clipper首次收集紫外線資料
- 公元前12350年發生極端太陽風暴「Miyake事件」
- 毅力號漫遊車拍攝「火衛二」
超大質量黑洞噴出「子彈狀」黑洞風 原文

圖說: Cartoon demonstrating the structure of the clumpy wind in PDS 456.
圖片來源: Nature (2025). DOI: 10.1038/s41586-025-08968-2
- 日本研究發現,超大質量黑洞周圍的超高速風並非平穩連續,而是類似快速噴射的氣體「子彈」流,挑戰先前假設。
- 每個星系中心普遍存在超大質量黑洞,兩者在宇宙時間尺度上緊密關聯演化,但因尺寸與質量差異,互動機制仍不明確。
- 黑洞周圍以極高速度噴出氣體流(黑洞風),調節黑洞物質流入及向宿主星系注入巨大能量,影響黑洞生長並可能終止恆星形成。
- 利用XRISM的強大光譜能力,團隊首次觀測到以光速20%-30%移動的風,包含至少五種不同速度的氣體組分,顯示氣體間歇噴發或透過星際介質間隙傳送。
- 這些黑洞風攜帶的能量比星系風高1000倍以上,顛覆對其作用的理解,揭示星系與黑洞共同演化的新機制。
- 利用XRISM能解析黑洞風的速度及結構,改變對星系與黑洞演化理論的認知。
黑洞之舞揭示了數學的抽象幾何結構 原文
- 科學家對雙黑洞近距離擦身而過時引發的時空擾動(重力波)作出迄今最精確預測,成果於2025年5月14日發表於《Nature》期刊。
- 研究團隊聚焦黑洞的「掠過事件」(雙黑洞因引力相互靠近但不合併),而非傳統的黑洞合併,利用量子場論精確模擬重力波訊號。
- 研究從簡單近似開始,逐步增加複雜度至後閔可夫斯展開式第五階(fifth post-Minkowskian order),為愛因斯坦方程迄今最精確解。
- 計算雙黑洞掠過事件的偏轉角度、重力波輻射能量、相互作用後的反衝等關鍵引數,揭示重力波能量輻射涉及六維卡拉比-丘流形(Calabi–Yau manifolds),弦論的數學抽象幾何結構卡拉比-丘流形首次在重力波計算中出現。
- 相較傳統依賴超級電腦逐步模擬黑洞軌跡,新方法更高效,降低計算成本,類似太空天氣預報的精確建模。
- 研究提升引力波理論模型精度,將支援下一代探測器(如LISA及Einstein Telescope),提高對宇宙劇烈事件的觀測能力。
Europa Clipper首次收集紫外線資料 原文
- 2024年10月14日NASA Europa Clipper發射,搭載於太空船的紫外光譜儀(UVS)由Southwest Research Institute(SwRI)主導,2025年5月首次收集太空紫外光,成功完成初步啟動測試。
- Europa Clipper預計2030年抵達木星系統,繞木星軌道執行並多次近距離飛掠冰凍衛星歐羅巴,探測其潛在的液態水海洋及宜居條件。
- Europa-UVS是「Europa Clipper」任務搭載的九個科學儀器之一,透過收集紫外光生成影象,分析歐羅巴大氣氣體和表面物質的組成。
- Europa-UVS是SwRI第六個紫外光譜儀,承襲2011年發射的Juno-UVS設計經驗,可承受木星嚴酷輻射環境,能測定木星衛星大氣中元素與分子的相對濃度。
- Europa-UVS將搜尋歐羅巴表面可能噴發的羽流,研究其與地下水庫的關聯。
公元前12350年發生極端太陽風暴「Miyake事件」 原文
- 科學家確認公元前12350年(距今14,300年)發生一次極端太陽風暴,該事件被認為為史上最劇烈的太陽活動事件,稱為「Miyake事件」,發生於上一次冰河時期末期。
- 芬蘭開發SOCOL:14C-Ex化學-氣候模型,專為重建冰河氣候條件下的太陽風暴設計,成功分析該事件強度。
- 公元前12350年事件比公元775年事件(迄今最強樹輪記錄事件)強18%,比2005年最大的太陽風暴強500倍以上。 其他已知較大太陽風暴發生於公元994年、公元前663年、公元前5259年及公元前7176年等。
- SOCOL:14C-Ex模型透過775年樹輪資料及法國阿爾卑斯山發現的14,300年前木樣驗證,適用於全新世及冰河期條件。 公元前12350年事件是全新世Holocene(過去12,000年穩定溫暖氣候)外唯一已知極端太陽風暴事件,突破先前研究侷限。
- 研究樹輪中放射性碳(碳-14)峰值以精確標定年代,有助於研究太陽活動、古代地球系統及太空氣候,及精準斷代考古遺址等。
毅力號漫遊車拍攝「火衛二」 原文

圖說: NASA's Perseverance rover captured Deimos, the smaller of Mars' two moons, shining in the pre-dawn sky over the Red Planet on March 1, 2025.
圖片來源: NASA/JPL-Caltech
- NASA的「毅力號」漫遊車於2025年3月1日(火星第1433天)當地時間清晨4:27,拍攝到火星小衛星「火衛二」(Deimos)在黎明前懸掛於火星天空的景象。
- 火衛二直徑僅12.6公里,不到火星的1/500大小,在火星夜空中看起來像恆星而非典型衛星。
- 火衛二平均距火星表面23,458公里,每30小時17分鐘繞火星一圈。
- 照片由16張單獨照片合成,總曝光時間約52秒,每張使用最大長曝光3.28秒,因低光環境和長曝光,影像略顯朦朧,影像中的白色亮點多為噪點或宇宙射線,較亮的兩點為獅子座的恆星「軒轅十四」(Regulus)和「軒轅十二」(Algieba)。
※ 本文由萌芽機器人自動轉貼自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網站,原始上版日期為 2025/05/18 10:53:00,並有透過程式自動轉換字串,內容僅供參考,若有任何錯誤之處還請見諒!
關於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又被稱為台北市立天文館或台北天文館,座落於臺灣臺北市士林區的臺北科學藝術園區內,隸屬於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創立於 1996 年 11 月 7 日,於 1997 年 7 月 20 日正式全面開放。其起源可追溯至臺灣的第一座天文教育機構,即「臺北市立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