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伯太空望遠鏡揭開常見但神秘的系外行星面紗
NASA韋伯太空望遠鏡首次成功觀測到一顆沒有霧霾、擁有清晰大氣層的次海王星「TOI-421 b」,揭示了這類系外行星的新面貌。次海王星的存在充滿謎團,在十年前透過NASA克卜勒太空望遠鏡首次被發現,卻是目前在銀河系中觀測到最常見的一類系外行星。這些小型、氣態的行星通常被濃厚的霧霾籠罩,在韋伯太空望遠鏡啟用前,次海王星的大氣光譜通常是平坦無特徵的,也就是說當這些行星經過母恆星前方時,原本應該能觀察到特定化學成分的光譜指紋,但結果卻只是一條平線。透過韋伯太空望遠鏡,科學家發現TOI-421 b的大氣層中具有水蒸氣、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硫,但未檢測到甲烷,且以氫氣為主,與之前觀測到的其他次海王星有所不同。TOI-421 b的溫度較高,且繞著類太陽恆星執行,這讓研究團隊推測它可能屬於另一型別的次海王星。未來,科學家將觀測更多同類行星,以探討這是否是一個普遍現象,並進一步瞭解這些行星的起源與演化。

圖說:由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所捕捉的光譜顯示,熱次海王星系外行星「TOI-421 b」的大氣層中含有水(H₂O),並可能含有二氧化硫(SO₂)與一氧化碳(CO),但沒有發現二氧化碳(CO₂)或甲烷(CH₄)的跡象。這些觀測結果支援了一項假說:像 TOI-421 b 這樣高溫(攝氏727度)的行星,其大氣層是清澈的,不會被雲層與霧霾所遮蔽。圖片來源:NASA、ESA、CSA、Joseph Olmsted(STScI)插圖。
資料來源:Phys.org
行星─行星系統在恆星形成區域倖存的可能性
NASA韋伯太空望遠鏡的一項重大發現,是在獵戶座星雲中發現了自由漂浮的木星質量雙星物體(JuMBOs)。這些類似木星的天體彼此繞行,但附近沒有恆星。根據一項新研究,研究人員計算出,這些JuMBOs中有50%到90% 會在幾百萬年內被摧毀。而我們目前仍能在獵戶座星雲中觀測到它們,這意味著當初形成的數量應該遠多於現在看到的,目前存在的只是倖存者。
資料來源:MNRASL
疏散星團 King 6:天文學家發現三顆新變星
天文學家利用印度的104公分Sampurnanand光學望遠鏡觀測King 6疏散星團,發現三顆新緩慢脈動B型(SPB)變星,週期約為37~47小時,光變幅度小於0.1等。研究也更新了King 6的資料:距離2,360光年,年齡2.51億年,半徑6.45光年,並首次確認質量分離現象,顯示星團已動態穩定。
資料來源:Phys.org
※ 本文由萌芽機器人自動轉貼自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網站,原始上版日期為 2025/05/06 09:13:00,並有透過程式自動轉換字串,內容僅供參考,若有任何錯誤之處還請見諒!
關於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又被稱為台北市立天文館或台北天文館,座落於臺灣臺北市士林區的臺北科學藝術園區內,隸屬於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創立於 1996 年 11 月 7 日,於 1997 年 7 月 20 日正式全面開放。其起源可追溯至臺灣的第一座天文教育機構,即「臺北市立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