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圍繞雙棕矮星執行的系外行星
天文學家發現了一顆繞著雙星執行的系外行星2M1510(AB)b,距離地球118光年,它有點像《星際大戰》宇宙中的塔圖因星球(Tatooine)一樣繞著雙恆星執行,但它圍繞的不是兩顆恆星,而是一對棕矮星,更特別的是,這顆古怪的行星並不是繞著棕矮星的赤道執行,而是繞著其兩極執行。雙星系統在我們的銀河系中很常見,大約三分之二的恆星(和棕矮星)都存在於雙星系統中,儘管這些恆星對幾乎無處不在,但在繞雙星軌道上發現的行星卻很少,到目前為止只有 16 顆,且這16顆行星均圍繞著其雙星系統的赤道平面執行,而這顆2M1510(AB)b系外行星,是第一顆在雙星極地軌道上發現的行星。

圖說:天文學家發現了一顆繞著雙星執行的系外行星
資料來源:Space.com
二、前蘇聯時代的金星探測器將於五月重返大氣層
前蘇聯Kosmos-482任務的目的地可能是金星,1972年藉由Molniya-8K78M火箭發射升空,但Kosmos-482任務並未成功,在太空中飛行了50多年後,Kosmos-482將於5月初重新進入地球大氣層。Kosmos-482的軌道傾角為52度,每90分鐘繞地球一週,目前有預測它將於5月10日左右重返大氣層,隨著重返大氣層時間的臨近,我們將能更準確的預測它墜落的相關資訊。
資料來源:Phys.org
三、雷射通訊系統將應用於火星通訊
火星探測器所面臨的通訊挑戰包括訊號延遲和資料傳輸頻寬,目前使用美國太空總署深空網路進行通訊,但未來的任務可能採用雷射通訊系統。然而,這些光學訊號可能會受到火星沙塵暴的幹擾,因此需要一種結合無線電和雷射技術的混合通訊架構,以確保無論火星上的天氣狀況如何,都能與探險隊保持聯絡。近年來,雷射的自由空間光通訊 (Laser-based free space optical (FSO) communication) 已應用於立方體衛星、月球軌道器、太空中繼網路甚至深空任務的地面衛星鏈路,研究團隊將探索火星大氣塵埃如何影響應用於火星的光學通訊,他們的分析將有助於未來的通訊系統設計。
資料來源:Phys.org
※ 本文由萌芽機器人自動轉貼自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網站,原始上版日期為 2025/05/05 16:12:00,並有透過程式自動轉換字串,內容僅供參考,若有任何錯誤之處還請見諒!
關於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又被稱為台北市立天文館或台北天文館,座落於臺灣臺北市士林區的臺北科學藝術園區內,隸屬於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創立於 1996 年 11 月 7 日,於 1997 年 7 月 20 日正式全面開放。其起源可追溯至臺灣的第一座天文教育機構,即「臺北市立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