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亞(Gaia)太空望遠鏡發現了一個前所未見的恆星家族,名為「Ophion」。Ophion恆星家族由超過1,000顆年輕恆星組成,距離地球約650光年。與其他恆星家族不同,Ophion的成員並沒有像往常那樣一起移動,而是以混亂、無協調的方式四散而去。這種快速且無序的分散行為,在如此龐大的恆星家族中是前所未見的。一般而言,銀河系中的恆星往往以家族形式形成,類似的恆星會在大致相同的時間、地點誕生,一起移動,並在數億年內逐漸分散。

圖說:此天空地圖是由蓋亞任務建立並發布,散落的黃點顯示Ophion恆星家族的位置。圖片來源:ESA/Gaia/DPAC
研究團隊利用蓋亞任務第三次資料釋放中的數億筆光譜資料,開發了一種名為「Gaia Net」的新模型,專門用來尋找距離太陽較近、年齡在2,000萬年以下的年輕低質量恆星。透過這個模型,他們成功辨識出Ophion這個獨特的恆星家族。Ophion的恆星似乎以無序且快速的方式分散,這與其他大型恆星家族的行為大相逕庭。通常,這樣的恆星家族會在數億年內逐漸解散,但Ophion卻在極短時間內迅速分離。科學家推測,Ophion所在的區域可能曾經發生過超新星爆炸,這些劇烈的事件掃除了周圍的物質,導致恆星們以異常的速度和方向移動。此外,Ophion附近還有其他大型的年輕恆星聚集區,這些鄰近區域的能量事件可能影響了Ophion的穩定性。
這項發現挑戰了科學家對恆星家族形成和演化的既有認識。以往,科學家通常根據恆星的共同運動來識別恆星家族,但Ophion的行為顯示,這種方法可能無法識別所有的恆星家族。透過研究恆星家族,我們不僅可以拼湊出恆星本身的特徵和行為,還可以瞭解整個銀河是如何演化。在花了十多年時間繪製天空地圖後,蓋亞已於2025年3月停止觀測,這標誌著太空船運作的結束,但這只是科學的開始,其收集的龐大資料將持續為天文學研究提供寶貴資源,預計未來幾年將會有更多的發現,同時蓋亞也將發布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資料,第4次資料發布計劃於2026年底發布。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期刊上。(編譯/趙瑞青)
資料來源:ESA
※ 本文由萌芽機器人自動轉貼自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網站,原始上版日期為 2025/05/05 11:55:00,並有透過程式自動轉換字串,內容僅供參考,若有任何錯誤之處還請見諒!
關於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又被稱為台北市立天文館或台北天文館,座落於臺灣臺北市士林區的臺北科學藝術園區內,隸屬於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創立於 1996 年 11 月 7 日,於 1997 年 7 月 20 日正式全面開放。其起源可追溯至臺灣的第一座天文教育機構,即「臺北市立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