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現一顆行星圍繞著一顆高速飛出銀河系的恆星執行 ,
2011年發現一對神秘的天體,一顆低質量恆星以每秒54萬公里的超高速移動,其軌道上還有一顆可能是超海王星大小的行星,這可能是迄今為止發現的第一顆圍繞超高速恆星執行的行星,這項發現突破了科學家對行星動力學的認識。研究表明,這顆恆星的質量約為太陽的20%,行星的質量是地球的29倍,如果速度達到每秒約60萬公里左右,那麼它很可能在數百萬年後擺脫銀河系的引力。超高速恆星是一種罕見的天體,其執行速度令人難以置信,這些恆星通常因強大的引力相互作用而從其母星系中彈出,例如與超大質量黑洞或其他大質量恆星的近距離接觸。

資料來源:Scitechdaily
二、量子運算模擬宇宙狀態,
物理學家利用強大的量子計算機進行宇宙模擬,企圖揭開了宇宙中最令人費解的謎團之一:我們是否生活在一個暫時的狀態中。這項研究不僅揭示了宇宙的秘密,也顯示了量子運算的革命,並可能重新定義我們對時間、空間的理解。大約50年前,理論物理學家提出我們的宇宙可能處於「假真空」狀態,這種狀態看似穩定,但實際上可能是暫時的。根據這個想法,宇宙隨時可能過渡到更穩定的「真真空」狀態。如果發生這種情況,現實的結構可能會立即發生巨大變化,改變構成宇宙一切的基本力和粒子。如今,來自三個研究機構的國際團隊利用強大的量子計算機來模擬這種假真空衰變,他們使用了由D-Wave Quantum Inc.設計的5564量子位元計算機,但由於量子場論數學的複雜性,他們在尋找答案方面進展甚微。
資料來源:Scitechdaily
三、地球附近可能潛伏一大群迷你衛星,
2024年8月,南非天文學家發現了一塊在地球附近執行的新岩石,稱為2024 PT5(去年發現時被稱為「迷你衛星」的小型岩石天體),2024 PT5移動緩慢,相對速度僅為2公尺/秒,使其成為近地天體巡天任務 (MANOS) 的目標,迄今為止,只有另外九顆小行星在最接近地球時被觀測到執行速度如此緩慢。透過可見光和近紅外光研究2024 PT5後,發現它的成分與阿波羅計劃帶回地球的岩石以及前蘇聯月球24號帶回的岩石相似,還發現 2024 PT5 很小,直徑約8至12公尺,2024 PT5可能在很久以前的一次巨大撞擊中離開月球,這項發現暗示或許有一大批月球碎片正在地球附近移動。.
資料來源:Space
※ 本文由萌芽機器人自動轉貼自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網站,原始上版日期為 2025/05/04 18:34:00,並有透過程式自動轉換字串,內容僅供參考,若有任何錯誤之處還請見諒!
關於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又被稱為台北市立天文館或台北天文館,座落於臺灣臺北市士林區的臺北科學藝術園區內,隸屬於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創立於 1996 年 11 月 7 日,於 1997 年 7 月 20 日正式全面開放。其起源可追溯至臺灣的第一座天文教育機構,即「臺北市立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