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韋伯發現了最冷的行星
2020年,天文學家發現了WD 1856+534 b,這是一顆氣態巨星,圍繞著距離地球81光年的恆星執行。這顆系外行星的質量大約是木星的六倍,它是已知的第一顆圍繞著白矮星(WD)執行的凌日行星,最近使用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的中紅外線儀器(MIRI)對這顆系外行星的觀測發現,WD 1856+534 b的平均溫度為186° K(-87°C),證實WD 1856+534 b 是迄今為止觀測到最冷的系外行星。
資料來源:Phys.org

圖說:在這個插圖中,一顆潛在的木星大小的行星WD 1856 b,圍繞著它的宿主恆星-一顆暗淡的白矮星。圖片來源: NASA/GSFC
2.宇宙中最亮的光
天空中有些最亮的光源來自星系中心黑洞周圍的區域,美國太空總署2008年發射的費米伽瑪射線太空望遠鏡,其任務是尋找伽瑪射線源,已經發現了數千個此類星系,研究費米伽瑪射線太空望遠鏡上大面積望遠鏡 (LAT) 的資料,有超過1,500個伽瑪射線記錄,這些來源中超過 90%是一種稱為類星體(blazar)的星系,由超大質量黑洞的活動提供動力。例如,Markarian 573活躍星系的兩個發射瓣從超大質量黑洞中心向外延伸、TXS 0128+554活躍星系中心發射出一對接近光速行進的粒子噴流、以及2015年Blazar 3C 279 的伽瑪射線閃焰。
資料來源:NASA
3.古埃及藝術中發現的銀河描繪
研究人員在分析數百口棺材及考證古代文獻後發現,古埃及的藝術作品中即表現出星河與黑暗的塵埃交織在一起的畫面,2024年4月發表的研究指出,古埃及人可能將銀河系視為努特的表現或代表,這位女神經常出現在喪葬藝術中,因為她的職責之一是在死者進入來世時保護他們,努特女神是古埃及萬神殿中最古老的女神之一,掌管天空和天空中的一切,她經常被描繪成一個裸體女人,她的身體上塗抹著星星和太陽等宇宙物體,像天空一樣拱起,保護著地面上的人物。
資料來源:Sciencealert
4.測量黑洞自旋的新方法
一些超大質量黑洞會產生相對論性粒子噴流,據信這些噴流是由黑洞自旋提供動力的,這意味著對黑洞噴流的精確觀測,或許可以提供一種測量黑洞自旋的潛在方法。研究構想一種干涉儀,將觀測基線延伸到很遠的距離(甚至延伸到太空)以達到這種測量所需的高解析度。事件視界望遠鏡就是一個橫跨地球的干涉儀,它已經揭示了M87和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的影象,在此基礎上,下一代事件視界望遠鏡和黑洞探測器等望遠鏡將提供我們對超大質量黑洞和相對論噴流更深入的理解。.
資料來源:AAS Nova
5.灶神星可能是一顆失落星球的碎片嗎?
多年來科學家一直認為,灶神星不僅僅是一顆小行星,它還是小行星帶中最大的天體之一,根據早期資料,他們得出結論,灶神星具有地殼、地函和地核,這些都是行星的主要特徵。但新的研究表明灶神星缺乏核心,灶神星並不完全符合小行星或行星的條件,這表示它可能是行星碎片而不是原行星,這些發現挑戰了關於早期太陽系中行星和小行星如何形成的觀點。美國太空總署的黎明號太空船,於2011~ 2012 年繞灶神星執行,資料揭示灶神星深層內部結構,研究結果表明,灶神星的歷史遠比我們之前所認為的要複雜。
資料來源:Scitechdaily
※ 本文由萌芽機器人自動轉貼自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網站,原始上版日期為 2025/05/02 15:55:00,並有透過程式自動轉換字串,內容僅供參考,若有任何錯誤之處還請見諒!
關於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又被稱為台北市立天文館或台北天文館,座落於臺灣臺北市士林區的臺北科學藝術園區內,隸屬於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創立於 1996 年 11 月 7 日,於 1997 年 7 月 20 日正式全面開放。其起源可追溯至臺灣的第一座天文教育機構,即「臺北市立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