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能量子光流誘發產生重元素的新機制
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的研究團隊提出,當大質量恆星塌縮形成黑洞時,放射出的高能量光子流可將恆星外層物質轉化為自由中子,進而觸發核子反應中的快中子捕獲過程(r-process),進而合成如鈾、釷等重元素。此機制為宇宙中重元素的來源提出新的解釋,並對與國防相關的核子反應研究提供重要貢獻。
資料來源:Sci News

圖說:由藝術家筆下所展現的意象圖,大質量恆星演化末期高塌縮形成黑洞時,釋放出高能量的光子流(以白色和藍色標示)光子流周圍的紅色空間代表著恆星的殼層狀物質分佈,自由中子可能在這裡被捕獲,進而誘發合成重元素的核融合反應。圖片來源: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
二、解析圓規座西暗星雲中的恆星誕生搖籃
圓規座西分子雲是一個位於圓規座、距離地約2,500光年的暗星雲,總質量約為太陽的25萬倍。區域內因聚集濃密的星際塵埃與氣體而無法透光,也因此孕育著大量新誕生的恆星。研究人員利用暗能量相機(DECam)進行觀測,發現年輕恆星透過噴流將周圍氣體與塵埃排出,形成可見的空腔構造,為恆星形成與分子雲演化提供了寶貴的觀測資料。
資料來源:Phys.org
三、木星大氣中的氨冰雹提供大氣動力學新觀點
美國太空總署的朱諾號探測器觀測發現,木星大氣中存在由氨與水組成如棒球般大小冰雹,稱為「糊狀冰雹」。這些冰雹在強烈雷暴中形成,並在墜落與融化的過程中將氨從上層大氣帶至更深層,解釋了為什麼在某些區域的氨含量異常稀少。此項發現挑戰了木星大氣中的物質是均勻混合的傳統觀點,並有助於建立更準確的大型氣態行星氣象模型。
資料來源:Live Science
※ 本文由萌芽機器人自動轉貼自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網站,原始上版日期為 2025/04/26 11:51:00,並有透過程式自動轉換字串,內容僅供參考,若有任何錯誤之處還請見諒!
關於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又被稱為台北市立天文館或台北天文館,座落於臺灣臺北市士林區的臺北科學藝術園區內,隸屬於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創立於 1996 年 11 月 7 日,於 1997 年 7 月 20 日正式全面開放。其起源可追溯至臺灣的第一座天文教育機構,即「臺北市立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