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太陽軌道載具拍下史上最清晰日冕影像
歐洲太空總署(ESA)與NASA合作的太陽軌道載具(SolO)於 2025 年 3 月 9 日拍攝了目前解析度最高、視野最廣的太陽影像。該影像由極紫外線成像儀(EUI)以波長17.4奈米拍攝,呈現百萬度高溫的太陽日冕結構。探測器距離太陽約7,700 萬公里,影像解析度達1.25億畫素,清晰可見活躍區、日冕環、日珥與可能的日冕洞。這項成果將有助於深入瞭解太陽活動與太空天氣現象。
資料來源: ESA

圖說:太陽呈現明亮的黃色球體,表面布滿發光且紊亂的日冕結構。從赤道周圍可見多道明亮的弧狀日冕環向外延伸,邊緣也分佈著弧形與暗色物質。在南極附近,橫跨的暗帶區域可能為日冕洞,顯示太陽活動的多樣性。圖片來源:ESA \& NASA/Solar Orbiter/EUI Team, E. Kraaikamp (ROB)
2. 火星軌道器首次捕捉好奇號行進畫面
NASA的火星偵察軌道衛星(MRO)於2025年2月28日拍攝到好奇號探測車行駛中的影像,顯示其在夏普山(Mount Sharp)上留下長約320公尺的行進痕跡。這是首次從火星軌道上拍攝到探測車移動的畫面。好奇號正前往一處可能具有古老地下水活動形成的箱形構造地區,進行地質科學研究。這項觀測有助於追蹤探測車動態,並深入瞭解火星地貌。
資料來源: NASA
3. 天文學家發現遙遠超級地球並不罕見
美國哈佛-史密森天體物理中心(CfA)與國際團隊於2025年4月24日發表研究,指出在太陽系外,質量介於地球與海王星之間的「超級地球」行星相當常見。他們利用重力微透鏡技術,發現一顆約為地球兩倍大的行星,其軌道距離母恆星比土星與太陽的距離還遠。這項研究顯示,與太陽系不同,其他行星系統在外圍區域也常存在中等質量的行星,挑戰了過去認為外圍多為氣體巨行星的觀念。
資料來源:cfa、Science
※ 本文由萌芽機器人自動轉貼自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網站,原始上版日期為 2025/04/25 14:07:00,並有透過程式自動轉換字串,內容僅供參考,若有任何錯誤之處還請見諒!
關於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又被稱為台北市立天文館或台北天文館,座落於臺灣臺北市士林區的臺北科學藝術園區內,隸屬於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創立於 1996 年 11 月 7 日,於 1997 年 7 月 20 日正式全面開放。其起源可追溯至臺灣的第一座天文教育機構,即「臺北市立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