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哈伯35週年:太空望遠鏡的傳奇旅程
哈伯太空望遠鏡慶祝在軌35週年,NASA與ESA釋出多張新影像,涵蓋火星、星雲與螺旋星系等。儘管服役超過三十年,哈伯仍持續提供關鍵觀測,見證宇宙的誕生與演化。
資料來源:NASA
2.行星排列:NASA研究天王星的難得機會
行星排列提供研究天王星的機會,科學家利用這次機會測量天王星平流層的溫度和組成,深入瞭解其大氣動力學和化學特性。這些觀測有助於為未來的天王星探測任務提供關鍵資料。
資料來源 :NASA
3. 快速解體的行星:MIT發現類彗星尾巴的系外行星
天文學家發現一顆快速解體的系外行星,其質量約為水星,軌道週期僅30.5小時,因靠近恆星而形成長達900萬公里的彗星狀尾巴。該行星每次繞行恆星時,會失去相當於一座聖母峰質量的物質,預計在100萬至200萬年內完全消失。
資料來源 :MIT
4. TESS發現類海王星系外行星TOI-3493 b
TESS發現一顆名為TOI-3493 b的系外行星,大小約為地球的3.2倍,質量約為地球的9倍,可能富含水或擁有厚重氣體層,成為未來大氣研究的理想目標。
資料來源:arXiv; Phys.org
※ 本文由萌芽機器人自動轉貼自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網站,原始上版日期為 2025/04/24 10:02:00,並有透過程式自動轉換字串,內容僅供參考,若有任何錯誤之處還請見諒!
關於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又被稱為台北市立天文館或台北天文館,座落於臺灣臺北市士林區的臺北科學藝術園區內,隸屬於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創立於 1996 年 11 月 7 日,於 1997 年 7 月 20 日正式全面開放。其起源可追溯至臺灣的第一座天文教育機構,即「臺北市立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