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伯太空望遠鏡發現在螺旋星系M83的中心可能藏著一個超大質量黑洞。韋伯的中紅外成像-光譜儀(MIRI)偵測到高度遊離的氖氣,這可能是活躍星系核(AGN)的蛛絲馬跡,也就是在星系中心不斷成長的黑洞。

圖說:韋伯中紅外成像-光譜儀所拍攝M83影像。圖說:ESA/Webb, NASA \& CSA, A. Adamo (Stockholm University) and the FEAST JWST team
M83又稱南風車星系,長期以來一直是個謎。像這樣巨大的螺旋星系,通常都擁有活躍星系核,但之前的觀測都找不到明確的證據。先前的觀測暗示,如果M83存在超大質量黑洞,可能處於休眠狀態或隱藏在厚厚的塵埃之後。現在,藉由韋伯強大的中紅外線觀測能力,及前所未有的靈敏度和解析度,終於讓我們看到了被塵埃隱藏的秘密。研究人員表示在M83星系中心偵測到高度遊離的氖氣,著實讓感到驚訝,產生這些氣體所需的能量,比超新星或一般恆星現象還要高,這使得活動星系核成為目前最有可能的解釋。不過,研究團隊也還在研究其他可能性,例如星際介質中的極端衝擊波等。
韋伯現正徹底改變我們對星系的理解,多年來大家都找不到M83中心的黑洞,現在我們終於有了明確的線索。這個發現也證明瞭韋伯有能力帶來意想不到的突破,它讓我們重新檢視過去的假設,開啟了更多探索的可能。研究團隊接下來會使用像阿塔卡瑪大型毫米及次毫米波陣列計畫(ALMA)和甚大望遠鏡(VLT)等其他大型望遠鏡來做進一步研究,確認M83中心的氣體是否真的是來自一個超大質量黑洞,或者是由其他高能現象所產生。這項研究證明瞭韋伯揭示星系內隱藏結構的能力,也為黑洞研究開啟了新的一頁。隨著更多觀測進行,宇宙中那些最神秘的謎題,也正一點一滴地浮現出清晰的輪廓。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期刊上。(編譯/趙瑞青)
資料來源:ESA
※ 本文由萌芽機器人自動轉貼自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網站,原始上版日期為 2025/04/20 11:23:00,並有透過程式自動轉換字串,內容僅供參考,若有任何錯誤之處還請見諒!
關於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又被稱為台北市立天文館或台北天文館,座落於臺灣臺北市士林區的臺北科學藝術園區內,隸屬於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創立於 1996 年 11 月 7 日,於 1997 年 7 月 20 日正式全面開放。其起源可追溯至臺灣的第一座天文教育機構,即「臺北市立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