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英國劍橋大學領導的天文學團隊宣佈,他們在系外行星K2-18b的大氣中檢測到了二甲基硫醚(DMS)或二甲基二硫醚(DMDS)的化學指紋。由於這兩種氣體在地球上僅由海洋浮游生物產生,因此這項發現被認為是外星生命存在最有力的證據。
系外行星K2-18b的質量是地球的8.6倍,體積是地球的2.6倍,位於獅子座方向,距離地球約124光年。為了確定這顆位於適居帶的系外行星的大氣成分,科學家們利用凌日法進行分析。當K2-18b透過其母恆星前方時,除了會短暫造成我們觀測到的恆星亮度下降之外,穿透系外行星大氣的星光也會被其大氣層給吸收。後續再從缺少的光波長回推,科學家們就能知道系外行星的大氣成分,過去的觀測便曾發現這顆系外行星的大氣中含有甲烷與二氧化碳。
劍橋大學團隊這次使用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的中紅外線光譜儀(MIRI)進行觀測,發現當系外行星透過母恆星前方時,其大氣具有強烈的DMS吸收譜線的訊號。地球上的DMS和DMDS在大氣中的濃度通常低於十億分之一,但團隊估計在K2-18b上的大氣濃度超過百萬分之十,顯示K2-18b上頭可能有一個充滿微生物的海洋存在。

圖說:使用 JWST MIRI 光譜儀拍攝的宜居帶系外行星 K2-18 b 的透射光譜。圖片來源:A. Smith、N. Madhusudhan
團隊受訪表示,儘管可能有我們尚未得知以非生物作用產生DMS的機制存在,但大家對K2-18b上存在外星生命的可能性保持審慎樂觀的態度。團隊計畫將繼續利用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針對K2-18b進行更詳細的觀測,好縮小光譜觀測的誤差值,使研究結果更加確信。(編譯/王彥翔)
※ 本文由萌芽機器人自動轉貼自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網站,原始上版日期為 2025/04/18 17:54:00,並有透過程式自動轉換字串,內容僅供參考,若有任何錯誤之處還請見諒!
關於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又被稱為台北市立天文館或台北天文館,座落於臺灣臺北市士林區的臺北科學藝術園區內,隸屬於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創立於 1996 年 11 月 7 日,於 1997 年 7 月 20 日正式全面開放。其起源可追溯至臺灣的第一座天文教育機構,即「臺北市立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