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瓶座η流星雨每年五月初達到極大期。根據國際流星組織(IMO)預報,今年的極大期將出現在臺灣時間5月6日11時。雖然發生於白天,但5月6日凌晨至天亮前仍是極佳的觀賞時段;當晚正值上弦月,月亮會在輻射點升起前落下,因此幾乎沒有月光幹擾,今年的觀賞條件可說相當理想。
這場流星雨的母體是著名的哈雷彗星。當地球穿越哈雷彗星遺留的軌道碎屑時,這些塵埃粒子高速衝入大氣層,形成一道道快速劃過天際的流星。根據NASA資料,流星速度可達每秒65.4公里。由於極高速,這些流星常會留下明亮的發光殘痕,可持續數秒之久。
寶瓶座η流星雨的ZHR約為50,屬於年度中等強度的流星雨。ZHR,即每小時天頂流星數,是在理想觀測條件下(輻射點位於天頂、無光害與月光幹擾)每小時可見的最大流星數量,用來衡量流星雨的強度。
若想欣賞寶瓶座η流星雨,建議前往遠離都市與燈光的觀測地點。輻射點預計於5月6日凌晨1時30分升起,自此至天亮前都是觀測的黃金時段。建議仰躺觀星,面向東方,盡量將整片天空納入視野。在黑暗環境中靜待約三十分鐘,眼睛適應後便能輕鬆捕捉一顆顆劃破夜空的流星。日出前,往東方還能欣賞到金星與土星與流星雨共舞的美麗景象。(編輯 / 段皓元)

圖說:寶瓶座η流星雨示意圖。
※ 本文由萌芽機器人自動轉貼自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網站,並有透過程式自動轉換字串,內容僅供參考,若有任何錯誤之處還請見諒!
關於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又被稱為台北市立天文館或台北天文館,座落於臺灣臺北市士林區的臺北科學藝術園區內,隸屬於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創立於 1996 年 11 月 7 日,於 1997 年 7 月 20 日正式全面開放。其起源可追溯至臺灣的第一座天文教育機構,即「臺北市立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