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伯太空望遠鏡憑藉其獨特的中紅外觀測,拍攝到迄今為止最詳細的行星狀星雲NGC 1514的影像,並揭示了這個星雲內部許多細緻的結構,像是模糊的塵埃環,以及中間粉紅色區域中因物質噴出把外面雲氣衝破的洞。在這張影像的中央,看起來像是一顆又大又亮的星星,但其實是兩顆恆星靠得很近。現在看到的影像是經過數以千年的時間才形成,而這個過程還會再繼續持續數千年。

圖說:影像中央看似一顆巨大而明亮的恆星,實際上是兩顆靠得很近的恆星。這兩顆星星被包圍在一個巨大的氣體和塵埃圓柱裡,整體稍微向右傾斜。在星星的正中央,有一團粉紅色的雲氣,佔據了整張照片約四分之一。兩個大大的環狀結構,大約以60度在左上角和右下角相接。這些環的邊緣比較濃密,形成了淺淺的V字形。太空的黑色背景點綴著微小的恆星和星系,大部分呈現藍色和黃色。圖片來源:NASA、ESA、CSA、STScI、Michael Ressler(NASA-JPL)、Dave Jones(IAC)
藉助韋伯紅外線的觀測,NGC 1514中心一顆垂死恆星噴出的氣體和塵埃得以完全聚焦,這些氣體與塵埃的細節終於變得清晰可見,我們可以看到這些模糊的環狀結構像是纏繞在一起的塵團,而在星星附近有些空洞,是因為較快的氣流衝穿了環狀結構。雖然早在2010年就有人發現這些環,但現在科學家終於得以藉由韋伯深入研究這個星雲的湍流性質。這個星雲至少已經持續形成了4,000年,而且還會繼續變化下去。星雲中央有兩顆恆星圍繞彼此執行,互繞一圈約9年,被一層橘色的塵埃包圍,在照片中,它們發出像星芒一樣閃亮的光芒。其中一顆恆星過去比太陽大好幾倍,現在已經進入生命的末期,只剩下一個高溫、密集的核心,也就是所謂的白矮星,它噴出的氣體有時強有時弱,可能就形成了現在這些薄殼狀的結構。
從韋伯的觀測角度來看,這個星雲呈現60度角,看起來就像一個正在倒出東西的罐子。但實際上,它更像是一個沙漏形狀,在照片左上和右下的橘色區域,可以看到星雲腰部收緊成V字形,這些地方可能是因為恆星在噴出大量物質時,伴星會靠得很近,才產生了這樣的結構,這種相互作用可能不會產生球體,而是形成環狀。除了清楚的外輪廓外,沙漏也有側邊,仔細看那些環之間淡淡、半透明的橘色雲氣,是其立體形狀的一部分。(編譯/趙瑞青)
資料來源:ESA
※ 本文由萌芽機器人自動轉貼自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網站,原始上版日期為 2025/04/15 15:30:00,並有透過程式自動轉換字串,內容僅供參考,若有任何錯誤之處還請見諒!
關於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又被稱為台北市立天文館或台北天文館,座落於臺灣臺北市士林區的臺北科學藝術園區內,隸屬於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創立於 1996 年 11 月 7 日,於 1997 年 7 月 20 日正式全面開放。其起源可追溯至臺灣的第一座天文教育機構,即「臺北市立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