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系中心的人馬座C(Sagittarius C)是一處物質豐富的恆星育嬰室,卻長期以來呈現異常低的恆星形成率。近期,天文學家利用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的觀測資料推測,該區域中的強磁場可能是抑制恆星形成的主因。
人馬座C距離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約200光年,是銀河中心附近一個重要的恆星形成區域。這裡擁有大量高密度的氣體與塵埃,理論上應能有效孕育眾多恆星,然而實際觀測卻顯示,當地的恆星形成率遠低於預期。
透過韋伯太空望遠鏡的紅外線觀測,天文學家得以穿透稠密的塵埃,窺見銀河中心附近的恆星誕生現場。韋伯的影像中,人馬座C周圍可見大量細長的絲狀結構。這類結構過去曾由地面望遠鏡觀測到,韋伯望遠鏡的資料則提供了更清晰的畫面與有力的佐證。研究團隊推測,這些絲狀結構的形成與當地強磁場密切相關。銀河系中央黑洞所產生的強大潮汐力使氣體劇烈流動,進而拉伸並增強周圍的磁場,而磁場則進一步形塑出這些絲狀結構。

圖說:這張多波段合成影像顯示銀河中心人馬座C區域,背景為地面電波望遠鏡所觀測的磁場絲狀結構。中央紅色區塊為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拍攝的紅外線觀測區,提供了穿透塵埃後的清晰視野,有助於研究恆星形成與磁場之間的關係。Credits: NASA/ESA/CSA/ALMA/MeerKAT
更重要的是,這些強磁場不僅改變了氣體與塵埃的分佈與形態,也可能直接幹擾恆星的形成過程。磁場能束縛氣體與塵埃,對抗重力造成的塌縮,從而抑制這些物質轉變為新生恆星。研究指出,在銀河中心這類極端環境中,強磁場可能是導致恆星形成效率偏低的關鍵因素之一。若要全面理解恆星形成的機制,磁場的角色將不可忽視。(編譯 / 段皓元)
資料來源:WEBB
※ 本文由萌芽機器人自動轉貼自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網站,原始上版日期為 2025/04/07 16:17:00,並有透過程式自動轉換字串,內容僅供參考,若有任何錯誤之處還請見諒!
關於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又被稱為台北市立天文館或台北天文館,座落於臺灣臺北市士林區的臺北科學藝術園區內,隸屬於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創立於 1996 年 11 月 7 日,於 1997 年 7 月 20 日正式全面開放。其起源可追溯至臺灣的第一座天文教育機構,即「臺北市立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