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這張來自NASA/ESA/CSA 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的照片展示了一個罕見的愛因斯坦環(Einstein Ring),這是一種由重力透鏡效應產生的天文現象。乍看之下,它似乎是一個形狀奇特的星系,但實際上是由兩個彼此相距遙遠的星系組成。較近的前景星系位於中心,而較遙遠的背景星系則似乎環繞著前景星系,形成一個環狀結構。
當來自遙遠天體的光線經過一個擁有巨大質量的中間天體時,會發生愛因斯坦環現象。由於時空——宇宙的結構本身——會因質量的影響而彎曲,光線在穿越這片彎曲的時空時也會發生偏折。這種效應在區域性尺度上過於微弱,難以觀察,但當光線經過大尺度的重力透鏡,例如來自一個星系的光繞過另一個星系或星系團時,這種效應便變得清晰可見。
當透鏡天體與背景天體完美對齊時,就會形成這種獨特的愛因斯坦環。它可能呈現為一個完整的圓環(如這張照片所示),或是部分環狀的弧形光帶,具體形態取決於對齊的精確程度。這類天體是研究那些過於微弱、遙遠而無法直接觀測的星系的理想實驗物件。
這個愛因斯坦環中心的星系是一個巨大的橢圓星系,屬於名為 SMACSJ0028.2-7537 的大型星系團。被重力透鏡效應扭曲並包圍在橢圓星系周圍的星系則是一個螺旋星系。儘管其影像因光線繞過中間星系時發生變形,但仍然可以清楚地辨識出其中的恆星團和氣體結構。(編譯/王庭萱)
資料來源:ESA/Webb
※ 本文由萌芽機器人自動轉貼自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網站,原始上版日期為 2025/04/02 09:17:00,並有透過程式自動轉換字串,內容僅供參考,若有任何錯誤之處還請見諒!
關於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又被稱為台北市立天文館或台北天文館,座落於臺灣臺北市士林區的臺北科學藝術園區內,隸屬於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創立於 1996 年 11 月 7 日,於 1997 年 7 月 20 日正式全面開放。其起源可追溯至臺灣的第一座天文教育機構,即「臺北市立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