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4月中旬至月底出現的天琴座流星雨,是已知最古老的流星雨之一,今年的流星雨活躍期自4月17日至26日,預估將在4月22日晚上9時左右達到極大期,ZHR值達18。今年的天琴座流星雨極大期月相為下弦月過後,午夜過後觀賞時受到月光的幹擾較大。不過根據以往經驗,天琴座流星雨出現火流星的比例相當高,這些火流星的亮度不遜於明亮的金星,因此流星迷們仍可選擇視野開闊的地點,於午夜前觀賞。
天琴座流星雨是人類最早記錄的流星雨之一。在中國《春秋左傳·莊公七年》中記載:「夏,四月,辛卯,夜,恆星不見,夜中,星隕如雨。」指的就是西元前687年所出現的天琴座流星雨。它的來源在1867年被確認為C/1861 G1(Thatcher)彗星,是歷史上最早被確認母體源的流星雨。
流星出現的時間和位置並不固定也無法預測,觀測者只能盡可能選擇無光害且視野遼闊處,躺下後輕鬆掃瞄全天空,用肉眼就能盡情觀賞這場流星雨。若使用相機攝影,可以將相機裝置在腳架上,以高感光度、大光圈及長時間曝光等待,就能留下精彩美景。(編輯/王彥翔)

※ 本文由萌芽機器人自動轉貼自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網站,並有透過程式自動轉換字串,內容僅供參考,若有任何錯誤之處還請見諒!
關於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又被稱為台北市立天文館或台北天文館,座落於臺灣臺北市士林區的臺北科學藝術園區內,隸屬於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創立於 1996 年 11 月 7 日,於 1997 年 7 月 20 日正式全面開放。其起源可追溯至臺灣的第一座天文教育機構,即「臺北市立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