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美國太空總署和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國家冰雪資料中心 (NSIDC) 的資料,北極冬季海冰覆蓋面積於2025年3月22日達到年度最大值,但卻是歷史最低水準。2024-2025冬季海冰最大覆蓋面積約為1,433萬平方公里,打破了2017年所創下的1,441萬平方公里。

圖說:北極(左)和南極(右)的冰蓋隨著季節的變化而消長。整體而言,自從科學家在半個世紀前開始追蹤冰層面積以來,冰層的覆蓋面積一直在減少。(動畫影片請點連結)
北極在冬季進入永夜後,黑暗而寒冷的環境使海冰形成並蔓延至北冰洋。但近年來新形成的冰越來越少,就連多年累積的冰量也在減少。今年冬季海冰量延續了科學家過去幾十年來所觀察到的減少趨勢,海冰覆蓋最大面積比1981年至2010年的平均值還少了132萬平方公里。 與此同時,南極夏季冰層面積在2025年3月1日消退至198萬平方公里,也創下有史以來第二小的最小面積。這比2010年前南極洲的面積284萬平方公里少了30%。兩極地區冰層的減少更造成今年地球上的海冰總量來到了歷史最低水準。今年2月中旬全球的冰層覆蓋面積比2010年前的平均值減少了250萬平方公里。
科學家主要依賴美國國防部的氣象衛星計畫(DMSP)中的衛星來測量地球的微波輻射。由於開闊水域和海冰反射的微波亮度不同,其中冰層在微波衛星影像中顯得格外明亮。此外,微波還可以穿透雲層,以利科學家針對兩極冰層進行長時間監測。(編譯/王彥翔)
※ 本文由萌芽機器人自動轉貼自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網站,原始上版日期為 2025/03/31 16:34:00,並有透過程式自動轉換字串,內容僅供參考,若有任何錯誤之處還請見諒!
關於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又被稱為台北市立天文館或台北天文館,座落於臺灣臺北市士林區的臺北科學藝術園區內,隸屬於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創立於 1996 年 11 月 7 日,於 1997 年 7 月 20 日正式全面開放。其起源可追溯至臺灣的第一座天文教育機構,即「臺北市立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