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鄰星(Proxima Centauri)為距地球約4.24光年的紅矮星,位於半人馬座,為半人馬座三聯星系統中的C星(Alpha Centauri C),距離半人馬座A星(Alpha Centauri A)與B星(Alpha Centauri B)約0.2光年。由於比鄰星質量小、溫度低,因此內部結構完全為對流層且擁有強烈磁場,導致其異常活躍。而因比鄰星位於距離地球最近的恆星系統中,且擁有位於適居帶的岩石質系外行星,因此天文學家將其列為研究系外行星適居性的主要目標之一。

圖說:藝術家以下所展現,比鄰星頻繁地爆發閃焰與恆星風暴的想像圖。圖片來源:S. Dagnello, NRAO / AUI / NSF
研究團隊近期藉由阿塔卡瑪大型毫米/次毫米波陣列(ALMA),以毫米波段觀測比鄰星的閃焰活動,在50小時的觀測時間中,共偵測到463起閃焰活動,能量範圍落在1017至1020焦耳之間,續時間約為3至16秒。根據研究結果指出,由於比鄰星內部皆為對流層,高溫電漿的對流很容易扭曲磁場,導致閃焰爆發頻繁出現。而閃焰爆發會釋放強烈的恆星風暴,轟擊位於宜居帶內的岩石質行星,可能造成行星的大氣層剝離,或產生化學作用改變大氣的組成。
此研究首度藉由觀測建立了紅矮星的毫米波段閃焰頻率分佈,團隊發現能量較低的閃焰頻繁發生,高能量的閃焰則相對稀少。而高能量閃焰爆發的過程表現出顯著的非對稱性,衰減的時間遠較爆發初期為長,顯示出釋放粒子的動態機制十分複雜。
研究團隊表示,藉由毫米波段觀測紅矮星,容易獲得更頻繁且敏銳的閃焰爆發資料。因此若僅觀測可見光波段將錯失許多機會,而阿塔卡瑪大型毫米/次毫米波陣列是目前唯一能進行此類高靈敏度毫米波段觀測的干涉儀,此成果已為瞭解紅矮星閃焰爆發的機制與周遭行星的適居性研究奠定新基礎。(編輯/蔡承穎)
資料來源:Sci News
※ 本文由萌芽機器人自動轉貼自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網站,原始上版日期為 2025/03/30 10:20:00,並有透過程式自動轉換字串,內容僅供參考,若有任何錯誤之處還請見諒!
關於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又被稱為台北市立天文館或台北天文館,座落於臺灣臺北市士林區的臺北科學藝術園區內,隸屬於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創立於 1996 年 11 月 7 日,於 1997 年 7 月 20 日正式全面開放。其起源可追溯至臺灣的第一座天文教育機構,即「臺北市立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