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訊號對無線電天文學來說是一個重大問題,我們人類在無線電波段十分嘈雜,除了廣泛應用於各類通訊,許多科技產品也是訊號來源,從電器裝置、電力線路,到引擎的點火系統,皆會產生無線電幹擾。這種幹擾偶爾會產生一些有趣的問題,其中最著名的案例之一,或許是微波爐曾在無線電望遠鏡的資料中產生奇怪的訊號。而美國布朗大學(Brown University)的科學家最近發現的另一個神秘訊號,可能有助於改善電波天文學的幹擾處理技術。
這次的訊號來自電視廣播,訊號本身並不奇怪,奇怪的是,2013年於澳洲偏遠沙漠地區的「默奇森廣域陣列」(Murchison Widefield Array,MWA)偵測到這個訊號,而該地區是被列為無線電寂靜區(radio quiet zone),嚴格禁止一切人造無線電訊號進入。在這個區域內,不允許任何可能洩漏無線電波的裝置,所有設施都設定在法拉第籠內,任何進入的車輛也必須使用柴油引擎。然而,這次的電視廣播訊號卻依然清楚地出現在望遠鏡的資料中。科學家的第一反應就是:「這個訊號很可能是經過飛機反射的。」多年來,許多人曾經懷疑這些訊號可能來自飛機反射的電視廣播,這次科學家終於有機會確認這個理論。

圖說:默奇森廣域陣列的其中一隅。
在這個科技日益發展的時代,無線電波頻的幹擾變得越來越難以避免,其中,最嚴重的挑戰之一來自大規模的人造衛星。近年來,大量低軌衛星發射升空,其中部分衛星已被發現會洩漏無線電波,甚至幹擾天文學專用的頻段。地面的無線電寂靜區雖然能夠保護天文望遠鏡免受地面幹擾,但目前尚無任何方法能阻擋來自天上的訊號。過去,由於難以分離汙染訊號,科學家通常會直接捨棄受人為幹擾的資料。然而,隨著無線電「汙染」越來越嚴重,這種方法已不再可行。
科學家認為,如果他們能夠分離出飛機反射的電視訊號,就可能發展出追蹤幹擾訊號的技術,進而剔除雜訊,保留有價值的天文觀測資料,為了分析默奇森廣域陣列偵測到的訊號,研究人員採用了兩種方法來精煉資料:
- 近場修正技術(Near-field corrections)
無線電望遠鏡通常用於深空觀測,而近場修正技術則能強化對於較近目標的聚焦能力,以更清晰地解析地球附近的訊號來源。
這種技術可以讓望遠鏡更準確地調整訊號的方向性,特別適用於修正來自近場的曲線波形。
透過這兩種方法,研究人員確定了訊號來自一架在 11.7 公里高空、時速792公里的飛機在巡航時所反射的電視訊號,他們甚至追蹤到了該訊號的頻率,發現它來自澳洲「Seven Network」的數位電影片道。然而,由於公開的飛航記錄並未回溯至2013年,他們無法確定是哪架飛機造成了本次反射,但這項研究已經證明,科學家可以從資料中分離出人造幹擾訊號,從而拯救原本可能被丟棄的天文觀測資料。
未來,無線電幹擾問題或許還會持續惡化,但研究團隊的發現,至少在可預見的未來,地面無線電天文學仍有一線生機,該研究已發表於《澳洲天文學會期刊》(Publications of the Astronomical Society of Australia)。(編譯/許晉翊)
資料來源:Science Alert
※ 本文由萌芽機器人自動轉貼自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網站,原始上版日期為 2025/02/22 20:18:00,並有透過程式自動轉換字串,內容僅供參考,若有任何錯誤之處還請見諒!
關於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又被稱為台北市立天文館或台北天文館,座落於臺灣臺北市士林區的臺北科學藝術園區內,隸屬於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創立於 1996 年 11 月 7 日,於 1997 年 7 月 20 日正式全面開放。其起源可追溯至臺灣的第一座天文教育機構,即「臺北市立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