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顯示,一次鄰近地球的超新星爆發可能改變了地球病毒的演化,推測爆發位置位於距離地球約 457 光年的上半人馬-豺狼(Upper Centaurus Lupus)星群。

圖說:藝術家描繪的想像圖,展現一顆類似地球的行星曝露在鄰近超新星爆發所產生的強烈輻射之下。圖片來源:NASA/CXC/M. Weiss
地球上的生命演化持續受到來自地表及宇宙射線輻射的影響。雖然地殼內的放射性元素數十億年來已逐漸衰減,但宇宙射線的強弱會隨著太陽系在銀河系中的執行軌跡而變化。鄰近地球的超新星爆發可能會使地表接收的輻射強度提高好幾個數量級,對生命演化產生深遠影響,尤其當太陽系接近大質量恆星組成的星群時,影響將更加顯著。
這些星群產生的恆星風會將附近星際塵埃電離,並膨脹形成超級氣泡(superbubble),其中包含大量高溫電漿,而此過程可能觸發大質量垂死恆星的核心坍縮,產生超新星爆發。太陽系約在 600 萬年前進入其中一個超級氣泡,即目前所處的本地氣泡(Local Bubble),並於約 650 萬年前穿越了富含星塵的氣泡外殼。此過程將會把超新星爆發產生的放射性鐵-60(⁶⁰Fe)播撒至地球。
根據研究團隊分析,在距今約 200 至 300 萬年前,一顆鄰近地球的恆星產生超新星爆發,釋放出另一批放射性鐵-60。團隊藉由電腦數值模擬重現這次超新星爆發對地球的影響,發現產生的宇宙射線在爆炸後的 10 萬年間持續轟擊地球。本次模擬結果為無法解釋的地表輻射異常增強現象提出說明,也發現超新星產生的輻射可以對 DNA 造成損傷,促使細胞發生突變並加速生物演化過程。
此外,團隊在研究過程中發現,一項針對非洲東非裂谷湖泊(Rift Valley Lakes)病毒多樣性的研究顯示,該區域的病毒在約 250 萬年前經歷了顯著的多樣性變化。雖然目前無法直接證實這兩者之間的關聯,但它們出現在相同的時間,研究團隊認為此項巧合值得關注。(編輯/蔡承穎)
資料來源:Sci News
※ 本文由萌芽機器人自動轉貼自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網站,原始上版日期為 2025/02/21 09:56:00,並有透過程式自動轉換字串,內容僅供參考,若有任何錯誤之處還請見諒!
關於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又被稱為台北市立天文館或台北天文館,座落於臺灣臺北市士林區的臺北科學藝術園區內,隸屬於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創立於 1996 年 11 月 7 日,於 1997 年 7 月 20 日正式全面開放。其起源可追溯至臺灣的第一座天文教育機構,即「臺北市立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