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離地球約5,500光年的船帆座,有一處星星誕生的搖籃RCW 38星團。這裡不僅充滿活力,還閃耀著繽紛色彩,有粉紅色的氣體雲,五顏六色的年輕恆星,整個畫面如同一場宇宙燈光秀。

圖說:歐南天文臺公開了一張RCW 38星團8,000萬畫素的影像。圖片來源:ESO/VVVX survey
相較於我們46億歲正值中年的太陽,RCW 38裡的恆星年齡都還不到100萬歲,算是恆星的嬰兒期。這個星團裡約有2,000顆年輕恆星,構成了這片迷幻的星際風景,也讓天文學家對它充滿興趣。星團就像宇宙中的高壓鍋,裡面充滿了恆星誕生的必備材料——濃密的氣體雲和宇宙塵埃,當這些物質因重力而塌縮時,就會誕生新的恆星。新生的恆星釋會放出強烈的輻射,使周圍的氣體發出耀眼的粉紅光芒,形成了我們在RCW 38看到的美麗景象!但實際上,仍有許多的恆星藏在塵埃之後,使得肉眼無法看見。
這時候,歐南天文臺(ESO)的VISTA望遠鏡派上用場了!它搭載的VIRCAM相機能偵測紅外線,得以揭開RCW 38的真面目,因為紅外線幾乎可以暢通無阻地穿過塵埃。透過紅外線,我們不僅能看到被塵埃包裹的年輕恆星,甚至還發現了一些失敗的恆星——棕矮星(因溫度太低,無法真正點燃核融合)。這張紅外線影像是VISTA Variables in the Vía Láctea (VVV) 測量期間拍攝的,這項計畫繪製了史上最詳盡的銀河系紅外地圖,幫助天文學家發現新的天體,或是讓我們對已知的天體有新的看法。
這張影像拍攝後,VISTA的VIRCAM相機也正式退役,它自2008年起執行了無數的觀測任務,如今功成身退。而今年稍晚VISTA望遠鏡將換上全新的4MOST儀器,這個新裝置一次就能分析2,400個天體的光譜,探索更廣闊的宇宙。(編譯/趙瑞青)
資料來源:ESO
※ 本文由萌芽機器人自動轉貼自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網站,原始上版日期為 2025/02/18 14:27:00,並有透過程式自動轉換字串,內容僅供參考,若有任何錯誤之處還請見諒!
關於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又被稱為台北市立天文館或台北天文館,座落於臺灣臺北市士林區的臺北科學藝術園區內,隸屬於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創立於 1996 年 11 月 7 日,於 1997 年 7 月 20 日正式全面開放。其起源可追溯至臺灣的第一座天文教育機構,即「臺北市立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