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離太陽系僅20光年的恆星周圍,天文學家確認了一個可能適居的世界HD 20794 d,這顆系外行星的質量約為地球的六倍,繞著一顆類太陽恆星執行,並液態水能存在的適居帶,儘管它的某些特性使其是否能夠孕育生命仍存疑,但這項發現令人振奮,這代表著未來的太空任務或許有機會直接拍攝它的影像。
我們尚未完全瞭解所有影響適居性的因素,但對於生命的有限認知中,所有生命幾乎都需要液態水。因此,這會是尋找適居系外行星的第一步,如果它離恆星太近,表面的液態水將因高溫蒸發;如果距離太遠,水則會完全凍結。在每顆恆星周圍,理論上都存在一個適合液態水存在的軌道範圍,稱為「適居帶」。
HD 20794是一個值得關注的適居行星候選者,它是一顆類太陽的黃矮星,但體積稍小且年齡較大,這意味著它正處於氫融合的穩定階段,並且已經存在足夠長的時間,讓其周圍的行星軌道趨於穩定。2011年,天文學家在HD 20794周圍發現了三顆系外行星,但要進一步獲取相關資訊卻相當困難,直到2022年,科學家才在這顆恆星的光譜中發現了一個微弱的週期性擺動,由於該訊號極為微弱,科學家甚至動用歐洲南方天文臺的ESPRESSO儀器進行額外觀測,經過這些詳細的資料分析,這顆系外行星的存在終於獲得確認。
HD 20794 d的最低質量約為地球的5.82倍,其半徑約為地球的1.7至2.1倍,它的公轉週期約為648個地球日,且剛好落在恆星的適居帶內。然而,這顆行星的適居性仍有許多變數。例如:它的軌道是橢圓形的,這意味著它只有部分時間位於適居帶內,在遠日點時它可能會進入極寒區域,使水分完全凍結。此外,天文學家尚未測定這顆行星的確切半徑,因此無法計算其平均密度,而密度是決定行星組成的關鍵指標,如果它的半徑較小,則可能是一顆巖質「超級地球」;如果半徑較大,則可能是一顆擁有厚大氣層的「迷你海王星」。
該研究的第一作者非常期待聽聽其他科學家對這顆新發現行星的見解,特別是因為它是目前已知最接近地球的行星之一,而且還有著獨特的軌道,該研究現已發表於《天文與天文物理學》期刊。(編譯/許晉翊)
資料來源:Science Alert
※ 本文由萌芽機器人自動轉貼自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網站,原始上版日期為 2025/02/14 13:59:00,並有透過程式自動轉換字串,內容僅供參考,若有任何錯誤之處還請見諒!
關於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又被稱為台北市立天文館或台北天文館,座落於臺灣臺北市士林區的臺北科學藝術園區內,隸屬於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創立於 1996 年 11 月 7 日,於 1997 年 7 月 20 日正式全面開放。其起源可追溯至臺灣的第一座天文教育機構,即「臺北市立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