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1日,歐洲太空總署(ESA)發射了歐幾裡得太空望遠鏡(Euclid),展開為期六年的任務,以高精度測繪宇宙,探索暗物質與暗能量的奧秘。在正式開始巡天觀測前,望遠鏡於2023年9月進行測試,並傳回一系列影像。在其中一張刻意失焦的測試影像中,天文學家意外發現了一個令人矚目的完美愛因斯坦環。這一發現促使進一步研究,最終確認這個極為罕見的環一直隱藏在一個相對鄰近的星系內。
該星系名為NGC 6505,距離地球約5.9億光年,從宇宙尺度來看可謂近在咫尺。然而,這次觀測卻是首次發現圍繞其核心的完整光環,展現了歐幾裡得望遠鏡的卓越解析能力。這個光環並非屬於NGC 6505,而是來自更遙遠的背景星系,其光線在傳播過程中受到前景星系重力的扭曲,形成了典型的強重力透鏡效應。根據測算,這個尚未命名的背景星系距離地球約44.2億光年,過去從未被觀測到。

圖說:由歐洲太空總署(ESA)歐幾裡得太空望遠所拍攝的NGC 6505星系,星系中心的光環是一個完美的愛因斯坦環範例。由於 NGC 6505 與該背景星系幾乎完美對齊,使得背景星系的光被彎曲並放大,形成壯觀的環狀結構。這一罕見現象最早由愛因斯坦在廣義相對論中預測。

圖說:NGC 6505 星系中心的特寫影像,由歐洲太空總署(ESA)的歐幾裡得太空望遠鏡捕捉到,其核心周圍可見明亮的愛因斯坦環。
根據廣義相對論,大質量天體的重力場會扭曲周圍時空,使光線彎曲,類似透鏡聚焦光線的效果,這種現象被稱為重力透鏡效應。當背景星系、前景星系與觀測者幾乎完美對齊時,背景星系的光會沿不同路徑繞過前景星系,形成環狀結構,這便是愛因斯坦環。
重力透鏡效應對天文學極具價值,不僅能發現遙遠星系,還可用來探測暗物質與測量宇宙膨脹歷史:
•發現遙遠星系:許多因距離過遠而無法直接觀測的星系,透過重力透鏡效應變得可見。
•探測暗物質:透鏡效應能顯示前景星系的質量分佈,其中包含不可見的暗物質。
•測量宇宙膨脹歷史:光線傳播的時間延遲可用於計算宇宙膨脹速率,進一步推算暗能量的影響。

圖說:當我們使用望遠鏡(Telescope)觀測遙遠的星系時,其光線在傳播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另一個遙遠星系(distant galaxy)。這個前景星系如同放大透鏡(Foreground galaxy acting as a magnifying lens),透過其重力彎曲穿越的光線,這種現象被稱為引力透鏡效應。如果背景星系、透鏡星系與望遠鏡完美對齊,影像將呈現環狀結構,這就是愛因斯坦環。
NGC 6505 早在1884年即已被發現並研究多年,但這次卻是首次確認其周圍存在重力透鏡效應,充分展現了歐幾裡得望遠鏡的觀測能力。未來,歐幾裡得將繪製超過三分之一天空的精確地圖,預計探測數十億個星系,最遠可達100億光年,並發現約10萬個強重力透鏡。相比之下,迄今已知的強重力透鏡數量不到1,000個,其中具備高解析度影像的更是寥寥可數。歐幾裡得望遠鏡的資料將徹底改變這一領域,供前所未有的觀測成果。(編譯 / 段皓元)
資料來源:ESO
延伸閱讀:
科學家發現一處近乎完美的重力透鏡樣板
韋伯拍到120億光年外近乎完美的愛因斯坦環
來自歐幾裡得的首批測試影像
歐幾裡得太空望遠鏡的天文新發現(上)
歐幾裡得太空望遠鏡的天文新發現(下)
※ 本文由萌芽機器人自動轉貼自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網站,原始上版日期為 2025/02/11 17:28:00,並有透過程式自動轉換字串,內容僅供參考,若有任何錯誤之處還請見諒!
關於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又被稱為台北市立天文館或台北天文館,座落於臺灣臺北市士林區的臺北科學藝術園區內,隸屬於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創立於 1996 年 11 月 7 日,於 1997 年 7 月 20 日正式全面開放。其起源可追溯至臺灣的第一座天文教育機構,即「臺北市立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