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家在一顆系外行星上發現了最狂的超音速氣流,風速高達 9 公里/秒,成為迄今在行星上測得最快的噴射氣流。這項發現來自歐洲南方天文臺設於智利的特大望遠鏡(VLT),為這顆遙遠行星的大氣動力學提供了前所未見的觀測結果。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天文與天體物理學》(Astronomy \& Astrophysics)(Nortmann et al. 2025)。
與地球上的龍捲風或颱風相比,科學家在太陽系之外發現了一種截然不同的天氣現象。自 2016 年發現 WASP-127b 以來,這顆距離地球 500 多光年的氣態巨行星便成為研究目標。其體積略大於木星,但質量僅為木星的 16%,可說是「膨風」行星。如今,天文學家發現,這顆行星的赤道地區存在極端的噴射氣流,風速遠超音速。這股噴射氣流時速高達 33,000 公里(9 公里/秒),幾乎是行星自轉速度的六倍,遠超太陽系內已知最快風速的紀錄——海王星僅 1,800 公里/小時(0.5 公里/秒)。這是前所未見的現象。
研究團隊透過分析 WASP-127b 大氣層的光譜,確認其中含有水與一氧化碳分子。在測量這些氣體的運動速度時,他們發現大氣層內部氣流同時向相反方向高速移動,形成雙峰訊號,顯示赤道周圍可能存在極強的噴射氣流。進一步繪製的行星天氣圖顯示,兩極溫度低於其他區域,且晨昏兩側存在輕微的溫差,反映出 WASP-127b 具有複雜的氣候系統,與地球有所相似。
研究系外行星大氣的動力學,有助於理解熱量再分配、化學過程,進而推進對行星形成的認識,甚至提供太陽系起源的線索。未來,大型望遠鏡將進一步提升對系外行星天氣模式的解析能力,使我們能夠追蹤更細微的風場結構,甚至拓展至較小的巖質行星。(編譯 / 段皓元)
相關影片:
資料來源:ESO
※ 本文由萌芽機器人自動轉貼自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網站,原始上版日期為 2025/02/05 15:44:00,並有透過程式自動轉換字串,內容僅供參考,若有任何錯誤之處還請見諒!
關於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又被稱為台北市立天文館或台北天文館,座落於臺灣臺北市士林區的臺北科學藝術園區內,隸屬於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創立於 1996 年 11 月 7 日,於 1997 年 7 月 20 日正式全面開放。其起源可追溯至臺灣的第一座天文教育機構,即「臺北市立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