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哈伯太空望遠鏡觀測仙女座星系的最大拼貼圖,揭開了數億顆恆星的神秘面紗。這張令人驚豔的彩色拼貼照片,捕捉了2億顆恆星的光輝,總畫素高達25億!仙女座星系是離我們銀河系最近的大型星系,在非常晴朗的秋夜用肉眼即可看見,它看起來像一個細長且黯淡的雪茄形狀,大小與月亮的視直徑相仿。

圖說:這是迄今為止由哈伯太空望遠鏡觀測仙女座星系的最大拼貼全景圖。圖片來源:NASA, ESA, B. Williams (U. of Washington)
一個世紀前,天文學家哈伯首次證明這個被稱為「螺旋星雲」的天體,其實遠在銀河系之外,距離我們約250萬光年,相當於銀河系直徑的25倍。這項發現徹底顛覆了當時的宇宙觀,證實宇宙的規模比人們之前想像的要大得多。如今,哈伯對仙女座星系進行了最全面的觀測,提供其演化歷史的新線索,它看起來與銀河的演化歷史明顯不同,如果沒有仙女座星系作為螺旋星系的代表,天文學家對於我們銀河系的結構和演化就所知甚少,因為我們就身處於銀河系之中。
哈伯精確的成像能力可以解析仙女座星系中約2億顆比太陽更亮的恆星,但這只是冰山一角,仙女座星系的恆星總數量估計有1兆之多,還有許多質量較小的恆星低於哈伯的解析極限。拍攝仙女座星系是一項艱鉅的任務,因為它在夜空中的視線範圍遠比哈伯平時觀測的星系都大得多,那些星系通常都在數十億光年之外。這幅完整的仙女座星系拼貼圖是在兩個哈伯觀測計畫下完成,超過1,000次哈伯繞地觀測,歷時超過10年。這兩個天文測量專案合共涵蓋了仙女座星系的整個盤面,該星系以77度的傾斜角呈現在地球觀測者的眼中。由於這個星系非常大,所以由約600個獨立視野影像拼接而成。

圖說:仙女座星系相對於地球視角傾斜77度,有趣的區域包括:(a)明亮的藍色恆星群嵌在星系內,背景星系看起來遠得多,而幾顆明亮的前景恆星實際上是在我們的銀河系內、(b)NGC 206是仙女座中最顯眼的星團、(c)年輕的藍色新生恆星星團、(d)衛星星系M32,它可能是曾經與仙女座星系相互作用的星系殘餘核心、(e)橫跨無數恆星的黑暗塵埃通帶。圖片來源:NASA, ESA, B. Williams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哈伯的調查還提供了仙女座星系內恆星的年齡、重元素豐度和恆星質量分佈等資訊,這些資料有助於推測仙女座星系合併的歷史,例如是否曾與其他星系相互作用過。雖然仙女座星系和銀河系可能在數十億年前同時形成,但觀測證據顯示兩者的進化歷史卻截然不同。研究表明仙女座星系似乎有更多年輕的恆星,以及一些不尋常的結構,例如由恆星組成的流狀特徵,這表示仙女座星系的恆星形成與互動歷史比銀河更近。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期刊上。(編譯/趙瑞青)
資料來源:ESA
※ 本文由萌芽機器人自動轉貼自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網站,原始上版日期為 2025/01/26 14:12:00,並有透過程式自動轉換字串,內容僅供參考,若有任何錯誤之處還請見諒!
關於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又被稱為台北市立天文館或台北天文館,座落於臺灣臺北市士林區的臺北科學藝術園區內,隸屬於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創立於 1996 年 11 月 7 日,於 1997 年 7 月 20 日正式全面開放。其起源可追溯至臺灣的第一座天文教育機構,即「臺北市立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