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影片(含聲音)呈現由歐洲太空總署(ESA)主導的「太陽軌道衛星」(Solar Orbiter)在過去三年內記錄的近距離影像與太陽閃焰耀斑資料。
透過影片,我們可以視覺與聽覺同步感受到太陽閃焰耀斑的數量與強度增加,並隨著時間推移,清楚顯示太陽正逐漸進入其11年週期的極大期,這也是人類記錄中的第25太陽週期。太陽週期是太陽在低活躍與高活躍狀態之間的自然轉變過程。約每11年,太陽的磁極會翻轉,進入極大期,從相對平靜轉為極為活躍的狀態,頻繁發生太陽風暴。在此期間,太陽的劇烈活動可能引發惡劣的太空天氣,對太空衛星、太空人以及地球的通訊系統(如無線電和GPS)與電力網路造成重大影響。
影片展示了太陽軌道衛星以紫外線拍攝的太陽外層大氣,即日冕,並以藍色圓形標示X射線觀測到的閃焰耀斑位置與規模。該衛星沿著橢圓軌道繞行太陽,每六個月最接近太陽一次。從影片中可以看到,衛星視角下的太陽在每年的軌跡中時而接近,時而遠離。影片中的低頻嗡鳴聲反映了衛星距離太陽的變化,當衛星靠近太陽時聲音變大,遠離時聲音變小。(影片中距離偶爾會突然變化,這是由於某些時候衛星儀器處於非觀測狀態。)
藍色圓圈標示閃焰耀斑的位置。閃焰耀斑通常發生在太陽表面的黑子上方,當磁場能量突然釋放時,軌道衛星會偵測到高能量的X射線爆發。這些爆發的位置通常就是閃焰耀斑的發生位置。圓圈的大小表示閃焰耀斑的強度,較大的圓圈代表更強烈的閃焰耀斑,並釋放出更多X射線。在影片的聲音中,閃焰耀斑以金屬敲擊聲呈現,聲音的銳利度反映閃焰耀斑的能量大小。
這段影片不僅展現了太陽軌道衛星的觀測成果,還透過視覺與聲音將太陽活動的變化生動呈現。隨著太陽進入極大期,這些資料將有助於科學家深入研究太陽活動與其對地球和太空環境的影響,並提升我們對太陽週期及太空天氣的理解與預測能力。(編譯 / 段皓元)
資料來源:ESA
※ 本文由萌芽機器人自動轉貼自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網站,原始上版日期為 2025/01/07 16:02:00,並有透過程式自動轉換字串,內容僅供參考,若有任何錯誤之處還請見諒!
關於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又被稱為台北市立天文館或台北天文館,座落於臺灣臺北市士林區的臺北科學藝術園區內,隸屬於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創立於 1996 年 11 月 7 日,於 1997 年 7 月 20 日正式全面開放。其起源可追溯至臺灣的第一座天文教育機構,即「臺北市立天文台」。